方光烏的讀音 方光烏的意思
方光烏 方光烏(fānɡ ɡuānɡ wū) 指清代科舉應試的字體。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這種字體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稱"院體"﹑"館閣體"。據傳為歷相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曹振鏞所創。
- 方
- 光
- 烏
“方光烏”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fāng guāng wū]
- 漢字注音:
- ㄈㄤ ㄍㄨㄤ ㄨ
- 簡繁字形:
- 方光烏
- 是否常用:
- 否
“方光烏”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指清代科舉應試的字體。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這種字體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稱"院體"﹑"館閣體"。據傳為歷相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曹振鏞所創。
網絡解釋
方光烏
方光烏(fānɡ ɡuānɡ wū)
指清代科舉應試的字體。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這種字體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稱"院體"﹑"館閣體"。據傳為歷相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曹振鏞所創。
“方光烏”的單字解釋
【方】:1.正四邊形或六個面都是正四邊形的六面體。2.正直:品行方正。3.方向;方面:東方。雙方。4.辦法:千方百計。領導有方。5.地點;地區:前方。方言。6.治病的藥單:藥方。處方。7.工程上指土、石等堆積一立方米:土方。8.數學上指自乘的積:乘方。9.副詞。正在;方才:方興未艾。如夢方醒。年方十六。10.表示響度級的單位。將聲音與一個1,000赫的純音試聽比較,當兩者響度被判斷為相同時,后者聲壓級的分貝數即被定為這個聲音響度級的方數。舊寫作?。11.?量詞。用于方形的東西:一方硯臺。兩方圖章。
【光】:1.通常指照在物體上,使人能看見物體的那種物質,如太陽光、燈光、月光,以及看不見的紅外線和紫外線等。也叫光波、光線。2.景物:風光。春光明媚。3.光彩;榮譽:為國增光。4.比喻好處:沾光。叨光。借光。5.敬辭,表示光榮,用于對方來臨:光臨。光顧。6.光大;使顯耀:光前裕后。光宗耀祖。7.明亮:光明。光澤。8.光滑;光溜:磨光。這種紙很光。9.一點兒不剩;全沒有了;完了:精光。用光。把敵人消滅光。10.姓。
【烏】:1.“烏”的繁體字。2.烏鴉的簡稱。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3.俗以為日中有烏,故日稱為“烏”。見“烏兔”條。晉?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4.姓。如春秋時齊有烏餘。5.黑色的:“烏雲”、“烏髮”。《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6.染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六?草部?鱧腸》:“汁塗眉髮,生速而繁。烏髭髮,益腎陰。”7.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何”、“安”、“哪裡”、“怎麼”。《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不聞至榮,其樂不樂。”唐?韓愈《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
“方光烏”的相關詞語
* 方光烏的讀音是:fāng guāng wū,方光烏的意思:方光烏 方光烏(fānɡ ɡuānɡ wū) 指清代科舉應試的字體。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這種字體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稱"院體"﹑"館閣體"。據傳為歷相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曹振鏞所創。
基本解釋
指清代科舉應試的字體。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這種字體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稱"院體"﹑"館閣體"。據傳為歷相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曹振鏞所創。方光烏
方光烏(fānɡ ɡuānɡ wū)指清代科舉應試的字體。其體方正﹑光潤﹐墨色烏黑。這種字體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稱"院體"﹑"館閣體"。據傳為歷相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曹振鏞所創。
【方】:1.正四邊形或六個面都是正四邊形的六面體。2.正直:品行方正。3.方向;方面:東方。雙方。4.辦法:千方百計。領導有方。5.地點;地區:前方。方言。6.治病的藥單:藥方。處方。7.工程上指土、石等堆積一立方米:土方。8.數學上指自乘的積:乘方。9.副詞。正在;方才:方興未艾。如夢方醒。年方十六。10.表示響度級的單位。將聲音與一個1,000赫的純音試聽比較,當兩者響度被判斷為相同時,后者聲壓級的分貝數即被定為這個聲音響度級的方數。舊寫作?。11.?量詞。用于方形的東西:一方硯臺。兩方圖章。
【光】:1.通常指照在物體上,使人能看見物體的那種物質,如太陽光、燈光、月光,以及看不見的紅外線和紫外線等。也叫光波、光線。2.景物:風光。春光明媚。3.光彩;榮譽:為國增光。4.比喻好處:沾光。叨光。借光。5.敬辭,表示光榮,用于對方來臨:光臨。光顧。6.光大;使顯耀:光前裕后。光宗耀祖。7.明亮:光明。光澤。8.光滑;光溜:磨光。這種紙很光。9.一點兒不剩;全沒有了;完了:精光。用光。把敵人消滅光。10.姓。
【烏】:1.“烏”的繁體字。2.烏鴉的簡稱。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3.俗以為日中有烏,故日稱為“烏”。見“烏兔”條。晉?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4.姓。如春秋時齊有烏餘。5.黑色的:“烏雲”、“烏髮”。《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6.染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六?草部?鱧腸》:“汁塗眉髮,生速而繁。烏髭髮,益腎陰。”7.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何”、“安”、“哪裡”、“怎麼”。《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不聞至榮,其樂不樂。”唐?韓愈《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