旝怎么讀 旝的意思

漢字 | 旝 |
---|---|
讀音 |
|
注音 | ㄎㄨㄞˋ |
部首 | [方] 方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9 部外:15 |
異體字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5DD |
其它編碼 | 五筆:ytwj 倉頡:ysooa 鄭碼:sylk 四角:08266 |
筆順編碼 | 4153313412524312511 |
筆順筆畫 | 丶一フノノ一ノ丶一丨フ丨丶ノ一丨フ一一 |
筆順名稱 | 點 橫 橫折鉤 撇 撇 橫 撇 捺 橫 豎 橫折 豎 點 撇 橫 豎 橫折 橫 橫 |
旝字的意思
1.古代作戰時指揮用的旗子:“旝動而鼓。”
2.古代作戰用的發射石塊的器械:“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云旝三百具,以機發石,為攻城械。”
3.發射的石塊:“身當矢旝,再對賊鋒。”
旝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旝
kuài ㄎㄨㄞˋ
古代作戰時指揮用的旗子:“旝動而鼓。” 古代作戰用的發射石塊的器械:“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云旝三百具,以機發石,為攻城械。” 發射的石塊:“身當矢旝,再對賊鋒。”英語 banner, flag, streamer; insignia
旝字的詳細解釋
旝字的辭典解釋
古代戰爭時用來發號施令的旌旗。《左傳·桓公五年》:「命二拒曰:『旝動而鼓。』」晉·杜預·注:「旝,旃也,通帛為之,蓋今大將之麾也,執以為號令。」
古代打仗用的發石車。《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云旝三百具,以機發石,為攻城械,號將軍砲。」
康熙字典解釋
旝【卯集下】【方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5畫
《唐韻》《集韻》《韻會》??古外切,音儈。《說文》建大木,置石其上,發機以追敵也。詩曰:其旝如林。○按《詩·大雅》今作會。
又《左傳·桓五年》旝動而鼓。《註》旝,旃也。通帛爲之,蓋今大將之麾也。執以爲號令。《後漢·馬融傳》旃旝摻其如林。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旝【卷七】【?部】
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追敵也。從?會聲。《春秋傳》曰:“旝動而鼓。”《詩》曰:“其旝如林。”古外切
說文解字注
(旝)旌旗也。旌旗有名旝者。下文所偁詩及左傳皆是也。從?。會聲。古會切。十五部。詩曰。其旝如林。大雅大明文。今毛詩作會。鄭箋以盛合其兵衆釋之。然則毛作會。三家詩作旝。許偁毛而不廢三家也。馬融廣成頌曰。旃旝摻其如林。季長所偁同許。而旝爲旃之類。則說亦同許也。飛石起於范蠡兵法。左傳云。親受矢石。恐尙非飛石。春秋傳曰。旝動而??。桓五年左氏傳文。杜曰。旝、旃也。與馬、許合。葢左傳舊說多如此。惟賈侍中獨爲異說也。一曰以下別一義。建大木。置石其上。發?機。?槌敵。槌依小徐及五經文字。大徐作追。非也。桓五年左傳疏云。賈侍中以旝爲發石。一曰飛石。引范蠡兵法作飛石之事。然則許之別義正用賈說也。魏志。大祖乃爲發石車。號曰霹靂車。裴注引魏氏春秋曰。以古有矢石。又傳言旝動而??。說曰發石也。於是爲發石車。魏氏春秋所云說曰者、卽謂賈侍中。○按此條大小徐二本皆作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槌敵。從?、會聲。春秋傳曰旝動而??。詩曰其旝如林。此非許書之舊。今依韻會所據小徐本。乃許書之舊也。前一說旝爲旌旗。故廁於旂旞旃三篆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