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堂的讀音 普濟堂的意思
普濟堂 俗呼“老人堂”,是清末民初民間救濟性的會社組織。堂址設在武林門內,專門收養六十歲以上、無依無靠的老人,名額以千人為限。名額滿后,有人報名者寫在簽上,放竹筒內,俟有死亡空缺,搖簽頂補。堂內每五人住房一間,每間房間有字號編列,以備查考。每天供應一日三餐,吃飯處如寺院齋堂,每月吃魚吃肉小葷數次,平日大眾菜一味,準許自備菜。每月準離堂三天,如三天不到,則除名。
- 普
- 濟
- 堂
“普濟堂”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pǔ jì táng]
- 漢字注音:
- ㄆㄨˇ ㄐㄧˋ ㄊㄤˊ
- 簡繁字形:
- 普濟堂
- 是否常用:
- 否
“普濟堂”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清代收容老病孤寡的慈善機構。
網絡解釋
普濟堂
俗呼“老人堂”,是清末民初民間救濟性的會社組織。堂址設在武林門內,專門收養六十歲以上、無依無靠的老人,名額以千人為限。名額滿后,有人報名者寫在簽上,放竹筒內,俟有死亡空缺,搖簽頂補。堂內每五人住房一間,每間房間有字號編列,以備查考。每天供應一日三餐,吃飯處如寺院齋堂,每月吃魚吃肉小葷數次,平日大眾菜一味,準許自備菜。每月準離堂三天,如三天不到,則除名。
“普濟堂”的單字解釋
【普】:1.普遍;全面:普選。普查。普照。普天同慶。2.姓。
【濟】:[jì]1.過河;渡:同舟共濟。2.救;救濟:接濟。緩不濟急。3.(對事情)有益;成:無濟于事。假公濟私。[jǐ]1.濟水,古水名,發源于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的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2.姓。
【堂】:1.正房:堂屋。2.專為某種活動用的房屋:禮堂。課堂。食堂。3.舊時官府中舉行儀式、審訊案件的地方:大堂。過堂。4.用于廳堂名稱,舊時也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三槐堂。5.用于商店牌號:同仁堂(北京的一家藥店)。6.堂房:堂兄。堂弟。堂姊妹。7.a)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堂家具。b)用于分節的課程,一節叫一堂:兩堂課。c)舊時審案一次叫一堂:過了兩堂。d)用于場景、壁畫等:三堂內景。一堂壁畫。8.姓。
“普濟堂”的相關詞語
* 普濟堂的讀音是:pǔ jì táng,普濟堂的意思:普濟堂 俗呼“老人堂”,是清末民初民間救濟性的會社組織。堂址設在武林門內,專門收養六十歲以上、無依無靠的老人,名額以千人為限。名額滿后,有人報名者寫在簽上,放竹筒內,俟有死亡空缺,搖簽頂補。堂內每五人住房一間,每間房間有字號編列,以備查考。每天供應一日三餐,吃飯處如寺院齋堂,每月吃魚吃肉小葷數次,平日大眾菜一味,準許自備菜。每月準離堂三天,如三天不到,則除名。
基本解釋
清代收容老病孤寡的慈善機構。普濟堂
俗呼“老人堂”,是清末民初民間救濟性的會社組織。堂址設在武林門內,專門收養六十歲以上、無依無靠的老人,名額以千人為限。名額滿后,有人報名者寫在簽上,放竹筒內,俟有死亡空缺,搖簽頂補。堂內每五人住房一間,每間房間有字號編列,以備查考。每天供應一日三餐,吃飯處如寺院齋堂,每月吃魚吃肉小葷數次,平日大眾菜一味,準許自備菜。每月準離堂三天,如三天不到,則除名。【普】:1.普遍;全面:普選。普查。普照。普天同慶。2.姓。
【濟】:[jì]1.過河;渡:同舟共濟。2.救;救濟:接濟。緩不濟急。3.(對事情)有益;成:無濟于事。假公濟私。[jǐ]1.濟水,古水名,發源于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的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2.姓。
【堂】:1.正房:堂屋。2.專為某種活動用的房屋:禮堂。課堂。食堂。3.舊時官府中舉行儀式、審訊案件的地方:大堂。過堂。4.用于廳堂名稱,舊時也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三槐堂。5.用于商店牌號:同仁堂(北京的一家藥店)。6.堂房:堂兄。堂弟。堂姊妹。7.a)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堂家具。b)用于分節的課程,一節叫一堂:兩堂課。c)舊時審案一次叫一堂:過了兩堂。d)用于場景、壁畫等:三堂內景。一堂壁畫。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