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普通話的讀音 普通話的意思

    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于聽懂的單向交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準,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于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后,確定國語標準;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標準后于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 tōng
    • huà

    “普通話”的讀音

    拼音讀音
    [pǔ tōng huà]
    漢字注音:
    ㄆㄨˇ ㄊㄨㄥ ㄏㄨㄚˋ
    簡繁字形:
    普通話
    是否常用:

    “普通話”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普通話 pǔtōnghuà

    (1) [ordinary speech]∶平常的話

    原是一句普通話

    (2) [common spee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現代漢語的標準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辭典解釋

    普通話  pǔ tōng huà  ㄆㄨˇ ㄊㄨㄥ ㄏㄨㄚˋ  

    各方言區以官話為基礎所自然形成的共通語言。

    大陸地區指官方推行的共通語。

    網絡解釋

    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于聽懂的單向交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準,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于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后,確定國語標準;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標準后于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普通話

    “普通話”的單字解釋

    】:1.普遍;全面:普選。普查。普照。普天同慶。2.姓。
    】:[tōng]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這個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通爐子。3.有路達到:四通八達。火車直通北京。4.連接;相來往:溝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無。5.傳達;使知道:通知。通報。通個電話。6.了解;懂得:通曉。精通業務。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國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萬事通。8.通順:文章寫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稱。10.姓。[tòng]用于動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兒說。
    】:1.說出來的能夠表達思想的聲音,或者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講話。會話。土話。這兩句話說得不妥當。2.說;談:話別。話家常。茶話會。

    “普通話”的相關詞語

    “普通話”造句

    娟娟用普通話朗讀課文,聲音脆生生,很是好聽,連陽光也聽得入了迷,偷偷地從窗口鉆進了教室,落在她的書上,久久不愿離開。

    標準的普通話如同清泉一般從她嘴里淙淙而出。

    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

    我們要大力推廣普通話

    他雖然是廣東人,普通話卻說得很流利。

    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

    我們要大力提倡人人都講普通話

    普及普通話,四海是一家。

    普通話,讓生活更精彩,讓社會更溫馨。

    * 普通話的讀音是:pǔ tōng huà,普通話的意思: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于聽懂的單向交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準,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于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后,確定國語標準;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標準后于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