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識泰山的讀音 有眼不識泰山的意思
【解釋】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示例】他~,真是一個見識短淺的人。
- 有
- 眼
- 不
- 識
- 泰
- 山
“有眼不識泰山”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 漢字注音:
- ㄧㄡˇ ㄧㄢˇ ㄅㄨˋ ㄕˊ ㄊㄞˋ ㄕㄢ
- 簡繁字形:
- 有眼不識泰山
- 是否常用:
- 否
“有眼不識泰山”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有眼不識泰山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mount Tai-shan;entertain angel unawares] 比喻看不出才高、位高及有價值的人
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水滸傳》
辭典解釋
有眼不識泰山 yǒu yǎn bù shì tài shān ㄧㄡˇ ㄧㄢˇ ㄅㄨˋ ㄕˋ ㄊㄞˋ ㄕㄢ 比喻不知禮敬或認不出權貴者。
《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媼》:「有眼不識泰山,望乞恕罪。」
英語 lit. to have eyes but fail to recognize Mt Tai (idiom)?, fig. to fail to recognize sb important or sb's great talent, to be blind to the fact
網絡解釋
【解釋】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示例】他~,真是一個見識短淺的人。
“有眼不識泰山”的單字解釋
【有】:[yǒu]1.存在:有關。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備無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屬:他有一本書。3.表示發生、出現:有病。情況有變化。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學問。6.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有勞。有請。7.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8.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眼】:1.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通稱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針扎一個眼兒。3.(眼兒)指事物的關鍵所在:節骨眼兒。4.圍棋用語,由同色棋子圍住的一個或兩個空交叉點。5.戲曲中的拍子:二黃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窯洞:一眼井。一眼舊窯洞。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泰】:1.平安;安寧:泰然。國泰民安。2.極;最:泰西。3.太;過甚:簡略泰甚。富貴泰盛。4.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高山。山頂。2.像山的東西:冰山。3.蠶蔟:蠶上山了。4.山墻:房山。
“有眼不識泰山”的相關詞語
* 有眼不識泰山的讀音是: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有眼不識泰山的意思:【解釋】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示例】他~,真是一個見識短淺的人。
基本解釋
有眼不識泰山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mount Tai-shan;entertain angel unawares] 比喻看不出才高、位高及有價值的人
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水滸傳》
辭典解釋
有眼不識泰山 yǒu yǎn bù shì tài shān ㄧㄡˇ ㄧㄢˇ ㄅㄨˋ ㄕˋ ㄊㄞˋ ㄕㄢ比喻不知禮敬或認不出權貴者。
《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喻世明言.卷五.窮馬周遭際賣?媼》:「有眼不識泰山,望乞恕罪。」
英語 lit. to have eyes but fail to recognize Mt Tai (idiom)?, fig. to fail to recognize sb important or sb's great talent, to be blind to the fact
【解釋】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示例】他~,真是一個見識短淺的人。
【有】:[yǒu]1.存在:有關。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備無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屬:他有一本書。3.表示發生、出現:有病。情況有變化。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學問。6.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有勞。有請。7.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8.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眼】:1.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通稱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針扎一個眼兒。3.(眼兒)指事物的關鍵所在:節骨眼兒。4.圍棋用語,由同色棋子圍住的一個或兩個空交叉點。5.戲曲中的拍子:二黃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窯洞:一眼井。一眼舊窯洞。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泰】:1.平安;安寧:泰然。國泰民安。2.極;最:泰西。3.太;過甚:簡略泰甚。富貴泰盛。4.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高山。山頂。2.像山的東西:冰山。3.蠶蔟:蠶上山了。4.山墻: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