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識怎么讀 識的意思

    “識”字共有1個讀音: [shí]  
    識
    漢字
    讀音 [shí]
    注音 ㄕˊ
    部首 [言]  言字旁
    筆畫 總筆畫:19 部外:12
    異體字 ?? ?? ?? ??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簡體字形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8B58
    其它編碼 五筆:yuaj|yyuj 倉頡:yryia 鄭碼:sskh 四角:03650
    筆順編碼 4111251414312511534
    筆順筆畫 丶一一一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丨フ一一フノ丶
    筆順名稱 點 橫 橫 橫 豎 橫折 橫 點 橫 點 撇 橫 豎 橫折 橫 橫 斜鉤 撇 點

    識字的意思

    [shí]

    1.知道;瞭解。

    2.認識;識別。

    3.賞識。

    4.知識;見解。

    5.思想意識。

    6.知覺。

    7.相識的朋友;知交。

    8.同“”。剛才。

    [zhì]

    1.旗幟。後作“幟”。

    2.標志;記號。

    3.做記號,加標記。

    4.記住。

    5.記載。

    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

    7.同“”。職掌。

    8.同“”。相愛憐。

    9.同“”。草名。

    識字的基本解釋

    英語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德語 aufnehmen, erfassen (V)?,vertiefte Inschrift: sich erinnern (V)

    法語 conna?tre,connaissance,clairvoyance,se souvenir,inscrire,annales

    識字的詳細解釋

    識字的辭典解釋

    識ㄕˋshì 名

    見解、見聞。如:「見識」、「遠識」、「才識」、「膽識」。

    事物的道理。如:「知識」、「常識」。

    思想、內在思維。如:「意識」。《南史·卷四·齊武帝本紀》:「我識滅后,身上著夏衣、畫天衣。」

    知己、朋友。《梁書·卷九·王茂傳》:「茂年數歲,為大父深所異,常謂親識曰:『此吾家之千里駒。』」唐·劉禹錫〈元日感懷〉詩:「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知道、了解。如:「素不相識」、「有眼不識泰山」。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剛才。《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谷而趨,無乃傷乎?」通「適」。

    識ㄓˋzhì 動

    記憶、記住。《論語·述而》:「默而識之。」《文選·宋玉·神女賦》:「寐而夢之·寤不自識。」通「志」。

    標記、記號。《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通「幟」。

    康熙字典解釋

    識【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2畫

    〔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

    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又姓。見《姓纂》。

    又《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又《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義同。

    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又《集韻》《類篇》??昌志切,音熾。義同。

    又《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又葉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又葉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集韻》或書作??。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識【卷三】【言部】

    常也。一曰知也。從言戠聲。賞職切

    說文解字注

    (識)常也。常當爲意。字之誤也。草書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寫書。迨草變眞。譌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謂之意。所謂知識者此也。大學。誠其意。卽實其識也。一曰知也。矢部曰。知、識?也。按凡知識、記識、標識、今人分入去二聲。古無入去分別。三者實一義也。從言。戠聲。賞職切。一部。

    識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識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