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識的讀音 有識的意思
有識 有見識。
- 有
- 識
“有識”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ǒu shí]
- 漢字注音:
- ㄧㄡˇ ㄕˊ
- 簡繁字形:
- 有識
- 是否常用:
- 是
“有識”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有見識。 2.指有見識的人。 3.指成年或能曉事之年。 4.佛教語。猶有情。 辭典解釋
有識 yǒu shì ㄧㄡˇ ㄕˋ 具有真知、灼見。
《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有識長老莫不震動,此變之大者也。」
《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此乃有識者之所嘆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有見識的人。
《文選.桓溫.薦譙元彥表》:「斯有識之所悼心,大雅之所嘆息者也。」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有識銜悲,行路掩泣。」
成年。
《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
佛教用語。指有情識作用的生命體。《義足經.卷上》:「是世樂如見夢,有識寤亦何見。」也作「眾生」、「有情」。
網絡解釋
有識
有見識。
“有識”的單字解釋
【有】:[yǒu]1.存在:有關。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備無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屬:他有一本書。3.表示發生、出現:有病。情況有變化。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學問。6.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有勞。有請。7.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8.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識】:[shí]1.認得:識字。相識。2.知識:常識。學識。3.見解;辨別力:很有見識。遠見卓識。[zhì]1.記住:博聞強識。2.標志;記號:款識。
“有識”的相關成語
“有識”的相關詞語
“有識”造句
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曾國藩
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
有識有膽,有膽有識,知識與膽量是互相促進的。
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國藩所說的,必須有智、有識,當你懂得一門技藝,并引以為榮,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別人走快我們幾十年,我們現在才起步追,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危難關頭,有識之士不會冷眼旁觀,坐視不管。
凡讀古人書,應先胸有識見,引伸觸類,融會貫通,當悟乎書之外,勿泥乎書之中,方為善讀書人。
無知的人像白紙那樣彼此相似,有識之士像書籍那樣各不相同。
* 有識的讀音是:yǒu shí,有識的意思:有識 有見識。
基本解釋
1.有見識。 2.指有見識的人。 3.指成年或能曉事之年。 4.佛教語。猶有情。辭典解釋
有識 yǒu shì ㄧㄡˇ ㄕˋ具有真知、灼見。
《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有識長老莫不震動,此變之大者也。」
《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此乃有識者之所嘆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有見識的人。
《文選.桓溫.薦譙元彥表》:「斯有識之所悼心,大雅之所嘆息者也。」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有識銜悲,行路掩泣。」
成年。
《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
佛教用語。指有情識作用的生命體。《義足經.卷上》:「是世樂如見夢,有識寤亦何見。」也作「眾生」、「有情」。
有識
有見識。
【有】:[yǒu]1.存在:有關。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備無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屬:他有一本書。3.表示發生、出現:有病。情況有變化。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學問。6.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有勞。有請。7.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8.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
【識】:[shí]1.認得:識字。相識。2.知識:常識。學識。3.見解;辨別力:很有見識。遠見卓識。[zhì]1.記住:博聞強識。2.標志;記號:款識。
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曾國藩
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
有識有膽,有膽有識,知識與膽量是互相促進的。
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國藩所說的,必須有智、有識,當你懂得一門技藝,并引以為榮,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別人走快我們幾十年,我們現在才起步追,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危難關頭,有識之士不會冷眼旁觀,坐視不管。
凡讀古人書,應先胸有識見,引伸觸類,融會貫通,當悟乎書之外,勿泥乎書之中,方為善讀書人。
無知的人像白紙那樣彼此相似,有識之士像書籍那樣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