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的讀音 李邕的意思
李邕 (唐代書法家)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揚州江都區)人,一說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 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李邕為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 李
- 邕
“李邕”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ǐ yōng]
- 漢字注音:
- ㄌㄧˇ ㄩㄥ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李邕”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678-747)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工文,長于碑頌。善行書,筆力沉雄。有碑刻《麓山寺碑》等存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辭典解釋
李邕 lǐ yōng ㄌㄧˇ ㄩㄥ 人名。(西元678~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省)?人,為李善之子。唐代書法家。玄宗時任北海太守,世稱為「李北海」。為人剛正不屈,后為李林甫所害。精書法,初學王羲之,復自成一格。擅以行楷寫碑,筆力雄渾,風骨勁拔。有《李北海集》,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網絡解釋
李邕 (唐代書法家)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揚州江都區)人,一說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
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李邕為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李邕”的單字解釋
【李】:1.李子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倒卵形,花白色,果實球形,黃色或紫紅色,是常見水果。2.這種植物的果實。3.(Lǐ)姓。
【邕】:1.邕江,水名,在廣西。2.廣西南寧的別稱。
“李邕”的相關詞語
* 李邕的讀音是:lǐ yōng,李邕的意思:李邕 (唐代書法家)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揚州江都區)人,一說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 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李邕為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基本解釋
(678-747)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工文,長于碑頌。善行書,筆力沉雄。有碑刻《麓山寺碑》等存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辭典解釋
李邕 lǐ yōng ㄌㄧˇ ㄩㄥ人名。(西元678~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省)?人,為李善之子。唐代書法家。玄宗時任北海太守,世稱為「李北海」。為人剛正不屈,后為李林甫所害。精書法,初學王羲之,復自成一格。擅以行楷寫碑,筆力雄渾,風骨勁拔。有《李北海集》,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李邕 (唐代書法家)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揚州江都區)人,一說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李邕為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李】:1.李子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倒卵形,花白色,果實球形,黃色或紫紅色,是常見水果。2.這種植物的果實。3.(Lǐ)姓。
【邕】:1.邕江,水名,在廣西。2.廣西南寧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