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讀音 東漢的意思
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合稱漢朝。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后裔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后掃滅外戚,親政后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后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而豪強勢力大肆兼并土地。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又起董卓之亂,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董卓被殺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并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佛教在此期間經白馬寺傳入中國。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北匈奴西遷后鮮卑人占據漠北,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 東
- 漢
“東漢”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ōng hàn]
- 漢字注音:
- ㄉㄨㄥ ㄏㄢˋ
- 簡繁字形:
- 東漢
- 是否常用:
- 否
“東漢”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朝代,公元25-220,自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起到獻帝(劉協)延康元年止。建都洛陽。也叫后漢。辭典解釋
東漢 dōng hàn ㄉㄨㄥ ㄏㄢˋ 朝代名。(西元25~220)?光武帝至獻帝都于洛陽,因洛陽在西漢首都長安的東邊,故稱為「東漢」。又因建于劉邦所建的西漢之后,并承續其國脈,故也稱為「后漢」。
英語 Eastern or later Han dynasty, 25-220
德語 ?stliche Han-Dynastie
法語 Han Orientaux
網絡解釋
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合稱漢朝。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后裔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后掃滅外戚,親政后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后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而豪強勢力大肆兼并土地。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又起董卓之亂,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董卓被殺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并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佛教在此期間經白馬寺傳入中國。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北匈奴西遷后鮮卑人占據漠北,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東漢”的單字解釋
【東】:1.方位名。日出的一方。與“西”相對。《書經?禹貢》:“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2.主人。由於古時主位在東,客位在西,所以稱主人為“東”:“房東”﹑“店東”。唐?杜甫《偪仄行贈畢曜詩》:“東家蹇驢許借我,泥滑不敢騎朝天。”3.請客出錢的人:“今天我作東,請大家吃飯。”4.姓。如元代有東良會。
【漢】:同“漢”。
“東漢”的相關詞語
* 東漢的讀音是:dōng hàn,東漢的意思: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合稱漢朝。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后裔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后掃滅外戚,親政后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后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而豪強勢力大肆兼并土地。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又起董卓之亂,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董卓被殺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并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佛教在此期間經白馬寺傳入中國。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北匈奴西遷后鮮卑人占據漠北,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基本解釋
朝代,公元25-220,自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起到獻帝(劉協)延康元年止。建都洛陽。也叫后漢。辭典解釋
東漢 dōng hàn ㄉㄨㄥ ㄏㄢˋ朝代名。(西元25~220)?光武帝至獻帝都于洛陽,因洛陽在西漢首都長安的東邊,故稱為「東漢」。又因建于劉邦所建的西漢之后,并承續其國脈,故也稱為「后漢」。
英語 Eastern or later Han dynasty, 25-220
德語 ?stliche Han-Dynastie
法語 Han Orientaux
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合稱漢朝。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后裔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后掃滅外戚,親政后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后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而豪強勢力大肆兼并土地。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又起董卓之亂,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董卓被殺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并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佛教在此期間經白馬寺傳入中國。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北匈奴西遷后鮮卑人占據漠北,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東】:1.方位名。日出的一方。與“西”相對。《書經?禹貢》:“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2.主人。由於古時主位在東,客位在西,所以稱主人為“東”:“房東”﹑“店東”。唐?杜甫《偪仄行贈畢曜詩》:“東家蹇驢許借我,泥滑不敢騎朝天。”3.請客出錢的人:“今天我作東,請大家吃飯。”4.姓。如元代有東良會。
【漢】:同“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