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以的讀音 欲以的意思
欲以 釋義: 1.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欲以動上意。(即“欲以之動上意”的省略。)——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 欲
- 以
“欲以”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ù yǐ]
- 漢字注音:
- ㄩˋ ㄧ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欲以”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欲以 yùyǐ
[want to take(this)]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欲以動上意。(即“欲以之動上意”的省略。)——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網絡解釋
欲以
釋義:
1.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欲以動上意。(即“欲以之動上意”的省略。)——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欲以”的單字解釋
【欲】:1.欲望:食欲。求知欲。2.想要;希望:欲言又止。從心所欲。3.需要:膽欲大而心欲細。4.將要:搖搖欲墜。山雨欲來風滿樓。
【以】:1.用;拿:以少勝多。曉之以理。贈以鮮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廢言。4.表示目的:以廣視聽。以待時機。5.于;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廣以深。7.姓。8.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縣級以上。長江以南。五千以內。二十歲以下。
“欲以”的相關詞語
“欲以”造句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則當以博大求之,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也。張載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顏元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已觀其竅。清心又寡欲,乃是長壽道。
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明道德以固本,重修養以強魂,知廉恥以凈心,祛貪欲以守節。
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行誠孝而見賊,履行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顏之推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得福,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豈有聽信讒思之理;倘若鬼神無知,則讒溫又有何益?
* 欲以的讀音是:yù yǐ,欲以的意思:欲以 釋義: 1.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欲以動上意。(即“欲以之動上意”的省略。)——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基本解釋
欲以 yùyǐ
[want to take(this)]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欲以動上意。(即“欲以之動上意”的省略。)——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欲以
釋義:1.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欲以動上意。(即“欲以之動上意”的省略。)——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欲】:1.欲望:食欲。求知欲。2.想要;希望:欲言又止。從心所欲。3.需要:膽欲大而心欲細。4.將要:搖搖欲墜。山雨欲來風滿樓。
【以】:1.用;拿:以少勝多。曉之以理。贈以鮮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廢言。4.表示目的:以廣視聽。以待時機。5.于;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廣以深。7.姓。8.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縣級以上。長江以南。五千以內。二十歲以下。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則當以博大求之,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也。張載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顏元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已觀其竅。清心又寡欲,乃是長壽道。
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明道德以固本,重修養以強魂,知廉恥以凈心,祛貪欲以守節。
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行誠孝而見賊,履行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顏之推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得福,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豈有聽信讒思之理;倘若鬼神無知,則讒溫又有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