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渠的讀音 永濟渠的意思
永濟渠 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后,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永濟渠是隋朝調運河北地區(指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河北道)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人員與戰備物資的運輸線。然而,星轉斗移,滄海桑田,“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情景已無法再現,隋煬帝發兵高麗所留下來的蹤跡,也早已消失于漫長歲月中,以至被風云際會的歷史大潮湮沒無痕。
- 永
- 濟
- 渠
“永濟渠”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ǒng jì qú]
- 漢字注音:
- ㄩㄥˇ ㄐㄧˋ ㄑㄩˊ
- 簡繁字形:
- 永濟渠
- 是否常用:
- 否
“永濟渠”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為便利河北地區軍事運輸所開的運河。隋煬帝調發軍民百余萬,引沁水南達于河(黃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全長二千余里。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廢;自今天津市以南的一段,唐后即專以清淇二水為源,與沁水隔絕,宋后通稱御河,金元以來屢經改道,至明稱衛河,經流同今。 辭典解釋
永濟渠 yǒng jì qú ㄩㄥˇ ㄐㄧˋ ㄑㄩˊ 隋煬帝時開鑿的運河。南起板渚北岸,北至涿郡(今北平市東)?,原為征伐高麗所開鑿。
網絡解釋
永濟渠
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后,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永濟渠是隋朝調運河北地區(指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河北道)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人員與戰備物資的運輸線。然而,星轉斗移,滄海桑田,“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情景已無法再現,隋煬帝發兵高麗所留下來的蹤跡,也早已消失于漫長歲月中,以至被風云際會的歷史大潮湮沒無痕。
“永濟渠”的單字解釋
【永】:1.水長:江之永矣。2.副詞。久遠;永遠:永不掉隊。
【濟】:[jì]1.渡河。2.渡口。3.越過;度過。4.流通;貫通。5.救助。6.調劑;彌補;補益。7.增援;增加。8.停止。9.利用;發揮(作用)。10.成功;成就。11.濡,沾濕。參見“濟濡”。12.充足;齊全。13.引申為好。14.猶及、如,比得上。15.同“霽”。雨雪轉晴。16.通“隮(躋)”。登上;到達。[jǐ]1.古水名。古四瀆之一。2.古水名。發源於河北省·贊皇縣南,東流經高邑縣南,至寧晉縣南,注入泜水。3.見“濟濟”。4.同“擠”。排斥;廢棄。5.過濾。
【渠】:[qú]1.水道,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渠道(亦指途徑,門路)。溝渠。2.大:渠帥。渠魁(首領)。3.方言,他:渠儂(他,他們)。渠輩。4.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jù]豈:“掾部渠有其人乎?”
“永濟渠”的相關詞語
* 永濟渠的讀音是:yǒng jì qú,永濟渠的意思:永濟渠 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后,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永濟渠是隋朝調運河北地區(指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河北道)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人員與戰備物資的運輸線。然而,星轉斗移,滄海桑田,“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情景已無法再現,隋煬帝發兵高麗所留下來的蹤跡,也早已消失于漫長歲月中,以至被風云際會的歷史大潮湮沒無痕。
基本解釋
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為便利河北地區軍事運輸所開的運河。隋煬帝調發軍民百余萬,引沁水南達于河(黃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全長二千余里。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廢;自今天津市以南的一段,唐后即專以清淇二水為源,與沁水隔絕,宋后通稱御河,金元以來屢經改道,至明稱衛河,經流同今。辭典解釋
永濟渠 yǒng jì qú ㄩㄥˇ ㄐㄧˋ ㄑㄩˊ隋煬帝時開鑿的運河。南起板渚北岸,北至涿郡(今北平市東)?,原為征伐高麗所開鑿。
永濟渠
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濟渠、邗溝之后,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永濟渠是隋朝調運河北地區(指當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河北道)糧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人員與戰備物資的運輸線。然而,星轉斗移,滄海桑田,“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情景已無法再現,隋煬帝發兵高麗所留下來的蹤跡,也早已消失于漫長歲月中,以至被風云際會的歷史大潮湮沒無痕。【永】:1.水長:江之永矣。2.副詞。久遠;永遠:永不掉隊。
【濟】:[jì]1.渡河。2.渡口。3.越過;度過。4.流通;貫通。5.救助。6.調劑;彌補;補益。7.增援;增加。8.停止。9.利用;發揮(作用)。10.成功;成就。11.濡,沾濕。參見“濟濡”。12.充足;齊全。13.引申為好。14.猶及、如,比得上。15.同“霽”。雨雪轉晴。16.通“隮(躋)”。登上;到達。[jǐ]1.古水名。古四瀆之一。2.古水名。發源於河北省·贊皇縣南,東流經高邑縣南,至寧晉縣南,注入泜水。3.見“濟濟”。4.同“擠”。排斥;廢棄。5.過濾。
【渠】:[qú]1.水道,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渠道(亦指途徑,門路)。溝渠。2.大:渠帥。渠魁(首領)。3.方言,他:渠儂(他,他們)。渠輩。4.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jù]豈:“掾部渠有其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