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的讀音 沈約的意思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概述圖參考資料)
- 沈
- 約
“沈約”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ěn yuē]
- 漢字注音:
- ㄕㄣˇ ㄩㄝ
- 簡繁字形:
- 沈約
- 是否常用:
- 否
“沈約”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441-513)南朝梁文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歷仕宋、齊、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死后謚號為隱。在詩的聲律上創“四聲”、“八病”之說,對古體詩向律詩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輯有《沈隱侯集》。辭典解釋
沈約 shěn yuē ㄕㄣˇ ㄩㄝ 人名。(西元441~513)?字休文,南朝梁武康人(今浙江省武康縣)?。篤志好學,博通群書,撰四聲譜,分字為平上去入四聲,為聲韻學上一大變遷。累官尚書仆射、尚書令,卒謚隱。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紀》等,有文集百卷。
網絡解釋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概述圖參考資料)
“沈約”的單字解釋
【沈】:[shěn]1.遼寧沈陽的簡稱。2.汁:墨沈未干。[chén]同“沉”。現在通常寫作沉。
【約】:[yuē]1.提出或商量(須要共同遵守的事):預約。約定。約期。約好五點鐘見面。2.邀請:特約。約請。約他來。3.約定的事;共同訂立、須要共同遵守的條文:踐約。條約。和約。有約在先。4.限制使不越出范圍;拘束:約束。制約。5.儉省:節約。儉約。6.簡單;簡要:由博返約。7.大概:大約。約計。約數。年約十七八。約有五十人。8.約分:5/10可以約成1/2。[yāo]用秤稱:約一斤肉。約一約有多重。
“沈約”的相關詞語
“沈約”造句
典故張敞畫眉與韓壽偷香,相如竊玉、沈約瘦腰合成古代四大風流韻事。
譬如沈約,由于家世坎坷,所以老成持重,輕易不肯臧否人物。
從用韻看,沈約的詩歌押窄韻的情況較元嘉詩人多,且轉韻的詩歌數量較元嘉詩人少。
第一章:分析勾勒元嘉詩體的特征,為本文的沈約詩歌研究確立基點。
第二章:從對鮑照詩風的繼承與變革入手,主要論述沈約對文學俗化的倡導。
沈約的詩歌理論為新體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其間,周?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創“四聲”。
看著那個喜逐顏開離開的混混,沈約發覺他并不是在騙人。
自西晉潘岳《悼亡詩三首》開悼亡詩之先河,齊梁詩人沈約,隋詩人薛德音、梁江淹,及至當朝元稹和李商隱都擅長此類創作,及至蔚為大觀,成為獨特的悼念文化。
這些年,沈約倒是想離開海州城,但這個世界上追蹤普通人的方法太多,藥物方面有千里香、青蚨散,法術方面更不要說。
* 沈約的讀音是:shěn yuē,沈約的意思: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解釋
(441-513)南朝梁文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歷仕宋、齊、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死后謚號為隱。在詩的聲律上創“四聲”、“八病”之說,對古體詩向律詩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書》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輯有《沈隱侯集》。辭典解釋
沈約 shěn yuē ㄕㄣˇ ㄩㄝ人名。(西元441~513)?字休文,南朝梁武康人(今浙江省武康縣)?。篤志好學,博通群書,撰四聲譜,分字為平上去入四聲,為聲韻學上一大變遷。累官尚書仆射、尚書令,卒謚隱。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紀》等,有文集百卷。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后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仆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于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颙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于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概述圖參考資料)
【沈】:[shěn]1.遼寧沈陽的簡稱。2.汁:墨沈未干。[chén]同“沉”。現在通常寫作沉。
【約】:[yuē]1.提出或商量(須要共同遵守的事):預約。約定。約期。約好五點鐘見面。2.邀請:特約。約請。約他來。3.約定的事;共同訂立、須要共同遵守的條文:踐約。條約。和約。有約在先。4.限制使不越出范圍;拘束:約束。制約。5.儉省:節約。儉約。6.簡單;簡要:由博返約。7.大概:大約。約計。約數。年約十七八。約有五十人。8.約分:5/10可以約成1/2。[yāo]用秤稱:約一斤肉。約一約有多重。
典故張敞畫眉與韓壽偷香,相如竊玉、沈約瘦腰合成古代四大風流韻事。
譬如沈約,由于家世坎坷,所以老成持重,輕易不肯臧否人物。
從用韻看,沈約的詩歌押窄韻的情況較元嘉詩人多,且轉韻的詩歌數量較元嘉詩人少。
第一章:分析勾勒元嘉詩體的特征,為本文的沈約詩歌研究確立基點。
第二章:從對鮑照詩風的繼承與變革入手,主要論述沈約對文學俗化的倡導。
沈約的詩歌理論為新體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其間,周?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創“四聲”。
看著那個喜逐顏開離開的混混,沈約發覺他并不是在騙人。
自西晉潘岳《悼亡詩三首》開悼亡詩之先河,齊梁詩人沈約,隋詩人薛德音、梁江淹,及至當朝元稹和李商隱都擅長此類創作,及至蔚為大觀,成為獨特的悼念文化。
這些年,沈約倒是想離開海州城,但這個世界上追蹤普通人的方法太多,藥物方面有千里香、青蚨散,法術方面更不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