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的讀音 注疏的意思
注疏 注文和疏解的合稱。對于文章或書籍正文做解釋的文字稱為注,或注解、注釋,對某些典籍、古文獻做注始于漢代。先秦是我國學術昌盛的第一個重要時期,流傳下來大批典籍、文獻,但由于語言的發展,文字的變遷,史料的缺遺和分散,漢代人已很難讀懂,從而一些學者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注解又有傳、箋、章句等名稱。傳,有轉授、相承師說的意思,一般指闡明經義;箋,是說明作者的用心,或斷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節句逗;它們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許多漢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產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總的加以疏通,這種注解稱為“疏”,也稱“正義”,如《周禮》有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尚書》有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別印行的,后來則合為一本書,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稱注疏。 漢代學者主要是注解經書,后世歷代學者對許多重要古籍均從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內容、范圍、體例也日益擴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圍有詞語的音義,來源;引文、典故的出處;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實的考證;以及劃分段落,串講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夾注、腳注、篇末注等等。
- 注
- 疏
“注疏”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ù shū]
- 漢字注音:
- ㄓㄨˋ ㄕㄨ
- 簡繁字形:
- 註疏
- 是否常用:
- 是
“注疏”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注疏 zhùshū
[notes and commentaries] 古籍的“注”和“疏”的合稱
《十三經注疏》
辭典解釋
注疏 zhù shù ㄓㄨˋ ㄕㄨˋ 注解及闡釋注解的文字合稱為「注疏」。
唐.韓愈〈冬薦官殷侑狀〉:「前件官兼通三傳,傍習諸經,注疏之外,自有所得。」
宋.邢昺〈孝經注疏序〉:「奧旨微言,已備解乎注疏。」
網絡解釋
注疏
注文和疏解的合稱。對于文章或書籍正文做解釋的文字稱為注,或注解、注釋,對某些典籍、古文獻做注始于漢代。先秦是我國學術昌盛的第一個重要時期,流傳下來大批典籍、文獻,但由于語言的發展,文字的變遷,史料的缺遺和分散,漢代人已很難讀懂,從而一些學者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注解又有傳、箋、章句等名稱。傳,有轉授、相承師說的意思,一般指闡明經義;箋,是說明作者的用心,或斷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節句逗;它們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許多漢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產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總的加以疏通,這種注解稱為“疏”,也稱“正義”,如《周禮》有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尚書》有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別印行的,后來則合為一本書,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稱注疏。 漢代學者主要是注解經書,后世歷代學者對許多重要古籍均從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內容、范圍、體例也日益擴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圍有詞語的音義,來源;引文、典故的出處;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實的考證;以及劃分段落,串講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夾注、腳注、篇末注等等。
“注疏”的單字解釋
【注】:1.灌入:注入。注射。2.(精神、力量)集中:注視。注意。3.用文字解釋字句:注解。批注。4.用來解釋字句的文字:附注。腳注。5.記載;登記:注冊。注銷。6.舊時賭博所下的錢:賭注。孤注一擲。
【疏】:1.清除阻塞使通暢;疏通:疏導。疏浚。2.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跟“密”相對):疏林。疏星。3.關系遠;不親近:疏遠。親疏。4.不熟悉;不熟練: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虛:志大才疏。7.分散;使從密變稀:疏散。仗義疏財。8.姓。9.封建時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條陳:上疏。奏疏。10.古書的比“注”更詳細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經注疏》。
“注疏”的相關詞語
“注疏”造句
這些觀點是否有可信的根據?根據法藏部的律藏與注疏,是否合理?
“寡人”一詞在古代注疏中一般都認為是君王用以自稱的謙詞,含有“少德之人”的含義。
清代杜詩注疏契合了考鏡源流、經世致用的學術背景,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寄托。
“十三經”是中華文明成果的組成部分,而注疏是“十三經”流傳至今的保證。
在雙語版里,這些注疏被悉數譯成英語,并用淺色網紋印刷,以提醒讀者注意.
該文探討了章句的特征及其與傳、說、故等注疏體裁的差別,章句與章句之學產生的時間,以及章句之學興盛和衰落的原因。
如果對古籍的注疏進行分析和研究,就可以理清各個時期學者的語言學觀點,從而豐富和完善中國語言學史。
《莊子》一書遭到了以郭象為首的儒家注疏者長達一千七百年的篡改曲解,致使莊學奧義千古沉埋,鮮有知者。
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除了一些典籍的注疏和集成以外,在工具書出版方面,也只是產生了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等少數辭書。
在為《論語》注疏時,他認為這里的“仕”,即所謂“言人仕官”。
* 注疏的讀音是:zhù shū,注疏的意思:注疏 注文和疏解的合稱。對于文章或書籍正文做解釋的文字稱為注,或注解、注釋,對某些典籍、古文獻做注始于漢代。先秦是我國學術昌盛的第一個重要時期,流傳下來大批典籍、文獻,但由于語言的發展,文字的變遷,史料的缺遺和分散,漢代人已很難讀懂,從而一些學者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注解又有傳、箋、章句等名稱。傳,有轉授、相承師說的意思,一般指闡明經義;箋,是說明作者的用心,或斷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節句逗;它們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許多漢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產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總的加以疏通,這種注解稱為“疏”,也稱“正義”,如《周禮》有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尚書》有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別印行的,后來則合為一本書,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稱注疏。 漢代學者主要是注解經書,后世歷代學者對許多重要古籍均從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內容、范圍、體例也日益擴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圍有詞語的音義,來源;引文、典故的出處;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實的考證;以及劃分段落,串講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夾注、腳注、篇末注等等。
基本解釋
注疏 zhùshū
[notes and commentaries] 古籍的“注”和“疏”的合稱
《十三經注疏》
辭典解釋
注疏 zhù shù ㄓㄨˋ ㄕㄨˋ注解及闡釋注解的文字合稱為「注疏」。
唐.韓愈〈冬薦官殷侑狀〉:「前件官兼通三傳,傍習諸經,注疏之外,自有所得。」
宋.邢昺〈孝經注疏序〉:「奧旨微言,已備解乎注疏。」
注疏
注文和疏解的合稱。對于文章或書籍正文做解釋的文字稱為注,或注解、注釋,對某些典籍、古文獻做注始于漢代。先秦是我國學術昌盛的第一個重要時期,流傳下來大批典籍、文獻,但由于語言的發展,文字的變遷,史料的缺遺和分散,漢代人已很難讀懂,從而一些學者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注解又有傳、箋、章句等名稱。傳,有轉授、相承師說的意思,一般指闡明經義;箋,是說明作者的用心,或斷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節句逗;它們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許多漢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產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總的加以疏通,這種注解稱為“疏”,也稱“正義”,如《周禮》有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尚書》有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別印行的,后來則合為一本書,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稱注疏。 漢代學者主要是注解經書,后世歷代學者對許多重要古籍均從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內容、范圍、體例也日益擴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圍有詞語的音義,來源;引文、典故的出處;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實的考證;以及劃分段落,串講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夾注、腳注、篇末注等等。
【注】:1.灌入:注入。注射。2.(精神、力量)集中:注視。注意。3.用文字解釋字句:注解。批注。4.用來解釋字句的文字:附注。腳注。5.記載;登記:注冊。注銷。6.舊時賭博所下的錢:賭注。孤注一擲。
【疏】:1.清除阻塞使通暢;疏通:疏導。疏浚。2.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跟“密”相對):疏林。疏星。3.關系遠;不親近:疏遠。親疏。4.不熟悉;不熟練: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虛:志大才疏。7.分散;使從密變稀:疏散。仗義疏財。8.姓。9.封建時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條陳:上疏。奏疏。10.古書的比“注”更詳細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經注疏》。
這些觀點是否有可信的根據?根據法藏部的律藏與注疏,是否合理?
“寡人”一詞在古代注疏中一般都認為是君王用以自稱的謙詞,含有“少德之人”的含義。
清代杜詩注疏契合了考鏡源流、經世致用的學術背景,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精神寄托。
“十三經”是中華文明成果的組成部分,而注疏是“十三經”流傳至今的保證。
在雙語版里,這些注疏被悉數譯成英語,并用淺色網紋印刷,以提醒讀者注意.
該文探討了章句的特征及其與傳、說、故等注疏體裁的差別,章句與章句之學產生的時間,以及章句之學興盛和衰落的原因。
如果對古籍的注疏進行分析和研究,就可以理清各個時期學者的語言學觀點,從而豐富和完善中國語言學史。
《莊子》一書遭到了以郭象為首的儒家注疏者長達一千七百年的篡改曲解,致使莊學奧義千古沉埋,鮮有知者。
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除了一些典籍的注疏和集成以外,在工具書出版方面,也只是產生了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等少數辭書。
在為《論語》注疏時,他認為這里的“仕”,即所謂“言人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