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調二黃的讀音 漢調二黃的意思
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 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 漢
- 調
- 二
- 黃
“漢調二黃”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àn diào èr huáng]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漢調二黃
- 是否常用:
- 否
“漢調二黃”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也稱陜二黃﹑山二黃。戲曲劇種。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湖北沿漢水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網絡解釋
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 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漢調二黃”的單字解釋
【漢】:同“漢”。
【調】:[diào]1.戲曲和歌曲的樂律;調子。2.指詩的韻律、氣韻。3.指人的志向,志趣。4.才情,才調。5.說話、讀書等的腔調。6.指語音上的聲調。7.指言辭。8.選調;遷轉;更動(工作、位置)。9.徵調,徵發。10.轉動。11.調換。12.用同“掉”。擺弄。13.掉,落。14.準備,置辦。15.計算。16.古代賦稅的一種。[tiáo]1.協調;使協調。2.適合,符合。3.調和;調配。4.調停使和解。5.調試;調弄;演奏。6.調劑。7.調理,調養。8.治理。9.馴養,訓練。10.馴順。11.戲弄;嘲笑。12.挑逗;逗引。13.挑撥,挑唆。14.欺騙。15.拋擲,扔。1.16.見“調調”。2.架勢;樣兒。3.論調;腔調。
【二】:1.數目。一加一的和。2.序數:一窮二白。3.兩樣:不二價。
【黃】:同“黃”。
“漢調二黃”的相關詞語
* 漢調二黃的讀音是:hàn diào èr huáng,漢調二黃的意思: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 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基本解釋
也稱陜二黃﹑山二黃。戲曲劇種。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湖北沿漢水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 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漢】:同“漢”。
【調】:[diào]1.戲曲和歌曲的樂律;調子。2.指詩的韻律、氣韻。3.指人的志向,志趣。4.才情,才調。5.說話、讀書等的腔調。6.指語音上的聲調。7.指言辭。8.選調;遷轉;更動(工作、位置)。9.徵調,徵發。10.轉動。11.調換。12.用同“掉”。擺弄。13.掉,落。14.準備,置辦。15.計算。16.古代賦稅的一種。[tiáo]1.協調;使協調。2.適合,符合。3.調和;調配。4.調停使和解。5.調試;調弄;演奏。6.調劑。7.調理,調養。8.治理。9.馴養,訓練。10.馴順。11.戲弄;嘲笑。12.挑逗;逗引。13.挑撥,挑唆。14.欺騙。15.拋擲,扔。1.16.見“調調”。2.架勢;樣兒。3.論調;腔調。
【二】:1.數目。一加一的和。2.序數:一窮二白。3.兩樣:不二價。
【黃】:同“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