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調怎么讀 調的意思

    “調”字共有2個讀音: [diào]   [tiáo]  
    調
    漢字 調
    讀音 [diào]
    [tiáo]
    注音 ㄉㄧㄠˋ|ㄊㄧㄠˊ
    部首 [言]  言字旁
    筆畫 總筆畫:15 部外:8
    異體字 調 ?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簡體字形 調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8ABF
    其它編碼 五筆:ymfk 倉頡:yrbgr 鄭碼:slbj 四角:07620
    筆順編碼 411125135121251
    筆順筆畫 丶一一一丨フ一ノフ一丨一丨フ一
    筆順名稱 點 橫 橫 橫 豎 橫折 橫 撇 橫折鉤 橫 豎 橫 豎 橫折 橫

    調字的意思

    [diào]

    1.戲曲和歌曲的樂律;調子。

    2.指詩的韻律、氣韻。

    3.指人的志向,志趣。

    4.才情,才調。

    5.說話、讀書等的腔調。

    6.指語音上的聲調。

    7.指言辭。

    8.選調;遷轉;更動(工作、位置)。

    9.徵調,徵發。

    10.轉動。

    11.調換。

    12.用同“”。擺弄。

    13.掉,落。

    14.準備,置辦。

    15.計算。

    16.古代賦稅的一種。

    [tiáo]

    1.協調;使協調。

    2.適合,符合。

    3.調和;調配。

    4.調停使和解。

    5.調試;調弄;演奏。

    6.調劑。

    7.調理,調養。

    8.治理。

    9.馴養,訓練。

    10.馴順。

    11.戲弄;嘲笑。

    12.挑逗;逗引。

    13.挑撥,挑唆。

    14.欺騙。

    15.拋擲,扔。

    1.16.見“調調”。

    2.架勢;樣兒。

    3.論調;腔調。

    調字的基本解釋

    其它字義


    調

    tiáo ㄊㄧㄠˊ

     ◎ 均同“調”。

    英語 transfer, move, change; tune

    德語 einen Streit schlichten (V)?,in Einklang stehen (V)?,Instrumente aufeinander abstimmen (V)?,mischen, einblenden (V)?,regulieren (V)

    法語 régler,accorder,harmoniser,équilibrer,mélanger,convenir,déplacer,enquêter,accent,ton,mélodie

    調字的詳細解釋

    調字的辭典解釋

    調ㄊㄧㄠˊtiáo 動

    合適、和諧。《淮南子·說林》:「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于口。」《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使和解。如:「調解」、「調停」、「協調」。《資治通鑒·卷四四·漢紀三十六·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平均。如:「調劑」。《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以臨萬貨,以調盈虛,以收奇羨,則官富貴而末民困,久矣。」

    混合、配合。如:「調色」、「調味」、「調配」。《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李白傳》:「帝賜食,親為調羹。」

    嘲笑、戲弄、挑逗。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醒世恒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老嫗看見桑茂標致,將言語調弄他。」

    和暢、正常。如:「風調雨順」。

    調ㄉㄧㄠˋdiào 動

    職務更動。如:「調職」、「調差」、「轉調」、「外調」。《史記·卷一○一·袁盎鼌錯傳》:「然袁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為隴西都尉。」

    派遣、安排。如:「調度」、「調兵遣將」。《漢書·卷八·宣帝紀》:「秋,大發興調關東輕車銳卒,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

    互換。如:「對調」、「調換」、「調位置」。

    提取。如:「借調」、「抽調」、「調卷宗」、「調病歷」。

    樂律、韻律。《淮南子·泛論》:「事猶琴瑟,每弦改調。」《新唐書·卷一八三·鄭綮傳》:「綮本善詩,其語多俳諧,故使落調。」

    調式的類別和主音高度。如:「C大調」、「D大調」。

    語言中字音的高低升降。如:「陽平調」、「去聲調」、「入聲調」。

    說話、讀書或朗誦的腔調。如:「南腔北調」、「鄉音鄉調」。

    言詞、意見。如:「論調」、「老調」、「陳腔濫調」。

    人的風格才情或思想情感。如:「格調」、「情調」。《晉書·卷五一·王接傳》:「王接才調秀出,見賞知音。」唐·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脫俗殊常調,潛工大有為。」

    戶稅。《新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唐之始時,授人以口分、世業田,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

    康熙字典解釋

    調【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8畫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又《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又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又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又《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

    又作輈。

    又《廣韻》《集韻》《韻會》??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

    又《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

    又《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

    又《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又《玉篇》求也。

    又《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

    又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又《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又《韻會》詩也。

    又葉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調【卷三】【言部】

    和也。從言周聲。徒遼切

    說文解字注

    (調)龢也。龢各本作和今正。龠部曰。龢、調也。與此互訓。和本係唱和字。故許云相應也。今則槩用和而龢廢矣。從言。周聲。徒遼切。古音葢在三部。

    調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調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