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麥的讀音 烏麥的意思
烏麥 主治 1、咳嗽上氣。用蕎麥粉四兩、茶末二錢、生蜜二兩,加水一碗,攪于 極勻,飲服。引氣下降,即愈。 2、水腫氣喘。用生大戟一錢、蕎麥面二錢,加水作餅炙熟為末,空心 服,茶送下。以大小便通暢為度。 3、赤白帶下。用蕎麥炒焦為末,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 五十丸,鹽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4、禁口痢疾。每服蕎麥面二錢,沙糖水調下。 5、癰疽發背。用蕎麥面、硫磺各二兩,共研為末,加水作成餅,曬干 收存,每取一餅磨水敷瘡。 6、湯火傷。用蕎麥面炒黃,研末,水調敷傷處,有特效。 7、瘰養成圍頸。用蕎麥(炒,去殼)、海藻、白僵蠶(炒,去絲), 等分為末,白梅浸湯取肉,取一半和藥末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六、 七十丸,食睡臥時米湯送下。一天服五次。若與淡菜同服更好。 8、絞腸沙。用蕎麥面一撮,炒黃,水煎服。 9、小腸疝氣。用蕎麥仁(炒,去尖)、胡盧巴(酒浸、曬干)各四兩、 小茴香(炒)一兩,共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 丸,空心服,鹽酒送下。 10、腹痛微瀉。用蕎麥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
- 烏
- 麥
“烏麥”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ū mài]
- 漢字注音:
- ㄨ ㄇㄞˋ
- 簡繁字形:
- 烏麥
- 是否常用:
- 否
“烏麥”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蕎麥的別名。 2.因病變而不結實的麥。 辭典解釋
烏麥 wū mài ㄨ ㄇㄞˋ 植物名。禾本科烏麥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須根稍纖細,簇出,直立稈數枚,束出,高五十至一百公分。平滑無毛,葉互生。葉身細長而尖,長十至二十公分,有平行脈,粗糙面。初夏圓錐花序頂生。果實可供食,莖葉可當牧草。
網絡解釋
烏麥
主治
1、咳嗽上氣。用蕎麥粉四兩、茶末二錢、生蜜二兩,加水一碗,攪于
極勻,飲服。引氣下降,即愈。
2、水腫氣喘。用生大戟一錢、蕎麥面二錢,加水作餅炙熟為末,空心
服,茶送下。以大小便通暢為度。
3、赤白帶下。用蕎麥炒焦為末,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
五十丸,鹽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4、禁口痢疾。每服蕎麥面二錢,沙糖水調下。
5、癰疽發背。用蕎麥面、硫磺各二兩,共研為末,加水作成餅,曬干
收存,每取一餅磨水敷瘡。
6、湯火傷。用蕎麥面炒黃,研末,水調敷傷處,有特效。
7、瘰養成圍頸。用蕎麥(炒,去殼)、海藻、白僵蠶(炒,去絲),
等分為末,白梅浸湯取肉,取一半和藥末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六、
七十丸,食睡臥時米湯送下。一天服五次。若與淡菜同服更好。
8、絞腸沙。用蕎麥面一撮,炒黃,水煎服。
9、小腸疝氣。用蕎麥仁(炒,去尖)、胡盧巴(酒浸、曬干)各四兩、
小茴香(炒)一兩,共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
丸,空心服,鹽酒送下。
10、腹痛微瀉。用蕎麥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
“烏麥”的單字解釋
【烏】:1.“烏”的繁體字。2.烏鴉的簡稱。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3.俗以為日中有烏,故日稱為“烏”。見“烏兔”條。晉?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4.姓。如春秋時齊有烏餘。5.黑色的:“烏雲”、“烏髮”。《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6.染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六?草部?鱧腸》:“汁塗眉髮,生速而繁。烏髭髮,益腎陰。”7.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何”、“安”、“哪裡”、“怎麼”。《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不聞至榮,其樂不樂。”唐?韓愈《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
【麥】: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等多種,子實供磨麵食用,亦可用來制糖或釀酒。通常專指“小麥”(通稱“麥子”):麥田。麥收。麥飯豆羹(指農家粗茶淡飯)。2.姓。
“烏麥”的相關詞語
* 烏麥的讀音是:wū mài,烏麥的意思:烏麥 主治 1、咳嗽上氣。用蕎麥粉四兩、茶末二錢、生蜜二兩,加水一碗,攪于 極勻,飲服。引氣下降,即愈。 2、水腫氣喘。用生大戟一錢、蕎麥面二錢,加水作餅炙熟為末,空心 服,茶送下。以大小便通暢為度。 3、赤白帶下。用蕎麥炒焦為末,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 五十丸,鹽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4、禁口痢疾。每服蕎麥面二錢,沙糖水調下。 5、癰疽發背。用蕎麥面、硫磺各二兩,共研為末,加水作成餅,曬干 收存,每取一餅磨水敷瘡。 6、湯火傷。用蕎麥面炒黃,研末,水調敷傷處,有特效。 7、瘰養成圍頸。用蕎麥(炒,去殼)、海藻、白僵蠶(炒,去絲), 等分為末,白梅浸湯取肉,取一半和藥末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六、 七十丸,食睡臥時米湯送下。一天服五次。若與淡菜同服更好。 8、絞腸沙。用蕎麥面一撮,炒黃,水煎服。 9、小腸疝氣。用蕎麥仁(炒,去尖)、胡盧巴(酒浸、曬干)各四兩、 小茴香(炒)一兩,共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 丸,空心服,鹽酒送下。 10、腹痛微瀉。用蕎麥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
基本解釋
1.蕎麥的別名。 2.因病變而不結實的麥。辭典解釋
烏麥 wū mài ㄨ ㄇㄞˋ植物名。禾本科烏麥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須根稍纖細,簇出,直立稈數枚,束出,高五十至一百公分。平滑無毛,葉互生。葉身細長而尖,長十至二十公分,有平行脈,粗糙面。初夏圓錐花序頂生。果實可供食,莖葉可當牧草。
烏麥
主治1、咳嗽上氣。用蕎麥粉四兩、茶末二錢、生蜜二兩,加水一碗,攪于
極勻,飲服。引氣下降,即愈。
2、水腫氣喘。用生大戟一錢、蕎麥面二錢,加水作餅炙熟為末,空心
服,茶送下。以大小便通暢為度。
3、赤白帶下。用蕎麥炒焦為末,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
五十丸,鹽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4、禁口痢疾。每服蕎麥面二錢,沙糖水調下。
5、癰疽發背。用蕎麥面、硫磺各二兩,共研為末,加水作成餅,曬干
收存,每取一餅磨水敷瘡。
6、湯火傷。用蕎麥面炒黃,研末,水調敷傷處,有特效。
7、瘰養成圍頸。用蕎麥(炒,去殼)、海藻、白僵蠶(炒,去絲),
等分為末,白梅浸湯取肉,取一半和藥末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六、
七十丸,食睡臥時米湯送下。一天服五次。若與淡菜同服更好。
8、絞腸沙。用蕎麥面一撮,炒黃,水煎服。
9、小腸疝氣。用蕎麥仁(炒,去尖)、胡盧巴(酒浸、曬干)各四兩、
小茴香(炒)一兩,共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
丸,空心服,鹽酒送下。
10、腹痛微瀉。用蕎麥作飯。連食三、四次,即愈。
【烏】:1.“烏”的繁體字。2.烏鴉的簡稱。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3.俗以為日中有烏,故日稱為“烏”。見“烏兔”條。晉?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4.姓。如春秋時齊有烏餘。5.黑色的:“烏雲”、“烏髮”。《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6.染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六?草部?鱧腸》:“汁塗眉髮,生速而繁。烏髭髮,益腎陰。”7.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何”、“安”、“哪裡”、“怎麼”。《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不聞至榮,其樂不樂。”唐?韓愈《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
【麥】: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等多種,子實供磨麵食用,亦可用來制糖或釀酒。通常專指“小麥”(通稱“麥子”):麥田。麥收。麥飯豆羹(指農家粗茶淡飯)。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