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之的讀音 王引之的意思
王引之 (清代學者)王引之(1766年—1834年),江蘇高郵人,字伯申,號曼卿,是王念孫長子,清代著名學者。祖王安國為左都御史兼領廣東巡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父王念孫為直隸永定河兵備道,皆以治名物訓詁著稱。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撰成《字典考證》。后人輯有《王文簡公文集》。 三十四歲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三十八歲參加翰林院考試,名列一等,晉升為侍講。六十二歲,升為工部尚書,英武殿正總裁。十一月,皇上賜準紫禁城內騎馬。六十歲代理戶部尚書。六十四歲代理吏部尚書。六十五歲調任禮部尚書。道光十四年,復任工部尚書,不久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謚號“文簡”。王引之少年就從事聲韻、文字、訓詁學研究,深得王念孫的精髓,王念孫曾喜日:“此子可以傳我所學!”引之從二十歲起,即研究《爾雅》《說文》《音學》等書,所學益精,終成《經義述聞》三十二卷,《經傳釋詞》十卷。
- 王
- 引
- 之
“王引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áng yǐn zhī]
- 漢字注音:
- ㄨㄤˊ ㄧㄣˇ ㄓ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王引之”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王引之 wáng yǐn zhī ㄨㄤˊ ㄧㄣˇ ㄓ 人名。(西元1766~1834)?字伯申,清江蘇高郵人,王念孫之子。嘉慶年間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承繼其父聲韻、文字、訓詁之學而推廣之。著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卒謚文簡。
網絡解釋
王引之 (清代學者)
王引之(1766年—1834年),江蘇高郵人,字伯申,號曼卿,是王念孫長子,清代著名學者。祖王安國為左都御史兼領廣東巡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父王念孫為直隸永定河兵備道,皆以治名物訓詁著稱。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撰成《字典考證》。后人輯有《王文簡公文集》。
三十四歲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三十八歲參加翰林院考試,名列一等,晉升為侍講。六十二歲,升為工部尚書,英武殿正總裁。十一月,皇上賜準紫禁城內騎馬。六十歲代理戶部尚書。六十四歲代理吏部尚書。六十五歲調任禮部尚書。道光十四年,復任工部尚書,不久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謚號“文簡”。王引之少年就從事聲韻、文字、訓詁學研究,深得王念孫的精髓,王念孫曾喜日:“此子可以傳我所學!”引之從二十歲起,即研究《爾雅》《說文》《音學》等書,所學益精,終成《經義述聞》三十二卷,《經傳釋詞》十卷。
“王引之”的單字解釋
【王】:[wáng]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3.首領;頭目:占山為王。擒賊先擒王。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強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引】:1.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2.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拋磚引玉。3.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4.退卻:引退。引避。5.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于十丈。6.古代柩車的繩索:發引(出殯)。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王引之”的相關詞語
* 王引之的讀音是:wáng yǐn zhī,王引之的意思:王引之 (清代學者)王引之(1766年—1834年),江蘇高郵人,字伯申,號曼卿,是王念孫長子,清代著名學者。祖王安國為左都御史兼領廣東巡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父王念孫為直隸永定河兵備道,皆以治名物訓詁著稱。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撰成《字典考證》。后人輯有《王文簡公文集》。 三十四歲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三十八歲參加翰林院考試,名列一等,晉升為侍講。六十二歲,升為工部尚書,英武殿正總裁。十一月,皇上賜準紫禁城內騎馬。六十歲代理戶部尚書。六十四歲代理吏部尚書。六十五歲調任禮部尚書。道光十四年,復任工部尚書,不久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謚號“文簡”。王引之少年就從事聲韻、文字、訓詁學研究,深得王念孫的精髓,王念孫曾喜日:“此子可以傳我所學!”引之從二十歲起,即研究《爾雅》《說文》《音學》等書,所學益精,終成《經義述聞》三十二卷,《經傳釋詞》十卷。
辭典解釋
王引之 wáng yǐn zhī ㄨㄤˊ ㄧㄣˇ ㄓ人名。(西元1766~1834)?字伯申,清江蘇高郵人,王念孫之子。嘉慶年間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承繼其父聲韻、文字、訓詁之學而推廣之。著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卒謚文簡。
王引之 (清代學者)
王引之(1766年—1834年),江蘇高郵人,字伯申,號曼卿,是王念孫長子,清代著名學者。祖王安國為左都御史兼領廣東巡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父王念孫為直隸永定河兵備道,皆以治名物訓詁著稱。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撰成《字典考證》。后人輯有《王文簡公文集》。三十四歲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三十八歲參加翰林院考試,名列一等,晉升為侍講。六十二歲,升為工部尚書,英武殿正總裁。十一月,皇上賜準紫禁城內騎馬。六十歲代理戶部尚書。六十四歲代理吏部尚書。六十五歲調任禮部尚書。道光十四年,復任工部尚書,不久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謚號“文簡”。王引之少年就從事聲韻、文字、訓詁學研究,深得王念孫的精髓,王念孫曾喜日:“此子可以傳我所學!”引之從二十歲起,即研究《爾雅》《說文》《音學》等書,所學益精,終成《經義述聞》三十二卷,《經傳釋詞》十卷。
【王】:[wáng]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3.首領;頭目:占山為王。擒賊先擒王。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強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引】:1.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2.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拋磚引玉。3.拿來做證據、憑據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4.退卻:引退。引避。5.舊時長度單位,一引等于十丈。6.古代柩車的繩索:發引(出殯)。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