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的讀音 王敦的意思
王敦 (東晉權臣)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小字阿黑,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東晉權臣,瑯琊王氏代表人物。 王敦在西晉官至揚州刺史,永嘉之亂后消滅江州刺史華軼、鎮壓荊湘流民起義,與堂弟王導一同輔佐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擔任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侯。他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對東晉政權造成極大威脅。晉元帝司馬睿重用劉隗、刁協與之抗衡,并以北討后趙為名將劉隗、戴淵外放,以防御王敦。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誅除異己,被拜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他還屯武昌,后又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軍中。時年五十九歲,王敦死后叛亂被晉明帝平定。
- 王
- 敦
“王敦”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áng dūn]
- 漢字注音:
- ㄨㄤˊ ㄉㄨㄣ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王敦”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王敦 wáng dūn ㄨㄤˊ ㄉㄨㄣ 人名。(西元266~324)?字處仲,晉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王導的從弟。晉武帝的女婿,西晉亡,舉族避亂江南,和從兄王導同在元帝朝做大官,主持國政。官至征南大將軍,拜侍中,領江州牧,恃功專橫,后舉兵反,中途病死。
英語 Wang Dun (266-324)?, powerful general of Jin dynasty and brother of civil official Wang Dao 王導|王導, subsequently rebellious warlord 322-324
德語 Wang Dun (Eig, Pers, 266 - 324)?
網絡解釋
王敦 (東晉權臣)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小字阿黑,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東晉權臣,瑯琊王氏代表人物。
王敦在西晉官至揚州刺史,永嘉之亂后消滅江州刺史華軼、鎮壓荊湘流民起義,與堂弟王導一同輔佐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擔任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侯。他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對東晉政權造成極大威脅。晉元帝司馬睿重用劉隗、刁協與之抗衡,并以北討后趙為名將劉隗、戴淵外放,以防御王敦。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誅除異己,被拜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他還屯武昌,后又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軍中。時年五十九歲,王敦死后叛亂被晉明帝平定。
“王敦”的單字解釋
【王】:[wáng]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3.首領;頭目:占山為王。擒賊先擒王。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強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敦】:[dūn]1.厚道:敦厚。2.誠懇:敦聘。[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王敦”的相關詞語
* 王敦的讀音是:wáng dūn,王敦的意思:王敦 (東晉權臣)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小字阿黑,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東晉權臣,瑯琊王氏代表人物。 王敦在西晉官至揚州刺史,永嘉之亂后消滅江州刺史華軼、鎮壓荊湘流民起義,與堂弟王導一同輔佐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擔任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侯。他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對東晉政權造成極大威脅。晉元帝司馬睿重用劉隗、刁協與之抗衡,并以北討后趙為名將劉隗、戴淵外放,以防御王敦。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誅除異己,被拜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他還屯武昌,后又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軍中。時年五十九歲,王敦死后叛亂被晉明帝平定。
辭典解釋
王敦 wáng dūn ㄨㄤˊ ㄉㄨㄣ人名。(西元266~324)?字處仲,晉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王導的從弟。晉武帝的女婿,西晉亡,舉族避亂江南,和從兄王導同在元帝朝做大官,主持國政。官至征南大將軍,拜侍中,領江州牧,恃功專橫,后舉兵反,中途病死。
英語 Wang Dun (266-324)?, powerful general of Jin dynasty and brother of civil official Wang Dao 王導|王導, subsequently rebellious warlord 322-324
德語 Wang Dun (Eig, Pers, 266 - 324)?
王敦 (東晉權臣)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小字阿黑,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東晉權臣,瑯琊王氏代表人物。王敦在西晉官至揚州刺史,永嘉之亂后消滅江州刺史華軼、鎮壓荊湘流民起義,與堂弟王導一同輔佐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擔任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侯。他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對東晉政權造成極大威脅。晉元帝司馬睿重用劉隗、刁協與之抗衡,并以北討后趙為名將劉隗、戴淵外放,以防御王敦。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誅除異己,被拜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他還屯武昌,后又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軍中。時年五十九歲,王敦死后叛亂被晉明帝平定。
【王】:[wáng]1.君主;最高統治者:君王。國王。女王。2.封建社會的最高爵位:王爵。親王。王侯。3.首領;頭目:占山為王。擒賊先擒王。4.同類中居首位的或特別大的:蜂王。蟻王。王蛇。花中之王。5.輩分高:王父(祖父)。王母(祖母)。6.最強的:王水。王牌。7.姓。[wàng]古代稱君主有天下:王天下。
【敦】:[dūn]1.厚道:敦厚。2.誠懇:敦聘。[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