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羅的讀音 畢羅的意思
畢羅 bì luó (畢羅) 1.包羅;囊括。語出《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毛 傳:“于其飛乃畢掩而羅之。”《莊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成玄英 疏:“包羅庶物,囊括宇內。” 2.食品名。也作饆?。原指抓飯,后亦指餅類。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畢羅者。蕃中 畢氏 、 羅氏, 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宋 朱熹 《次秀野滄波館刈麥》詩:“霞觴政自夸真一,香缽何煩問畢羅。” 明 楊慎 《畢羅》:“《集韻》:‘畢羅,修食也。’按小說, 唐 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饆?。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 3.唐代“畢羅”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內有餡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說是波斯傳入的一種饅頭(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畢羅就傳入中國,唐代,畢羅品種較多,有“櫻桃畢羅”“天花畢羅”“蟹黃畢羅”宋代有“太平畢羅”《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餡經爐烤的“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等。 xiè bì luó 蟹饆? 1.把蟹肉和蟹黃塞在蟹殼內、涂上面粉制成的食品。又稱芙蓉蟹,俗名蟹匣子。
- 畢
- 羅
“畢羅”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ì luó]
- 漢字注音:
- ㄅㄧˋ ㄌㄨㄛˊ
- 簡繁字形:
- 畢羅
- 是否常用:
- 否
“畢羅”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包羅;囊括。語出《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毛傳:"于其飛乃畢掩而羅之。" 2.食品名。也作饆饠。 辭典解釋
畢羅 bì luó ㄅㄧˋ ㄌㄨㄛˊ 一種面粉制食品。有餡,蒸熟可食,類似現今的包子。
唐.李匡義《資暇集.卷下.畢羅》:「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也稱為「饆?」、「磨磨」。
網絡解釋
畢羅
bì luó
(畢羅)
1.包羅;囊括。語出《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毛 傳:“于其飛乃畢掩而羅之。”《莊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成玄英 疏:“包羅庶物,囊括宇內。”
2.食品名。也作饆?。原指抓飯,后亦指餅類。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畢羅者。蕃中 畢氏 、 羅氏, 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宋 朱熹 《次秀野滄波館刈麥》詩:“霞觴政自夸真一,香缽何煩問畢羅。” 明 楊慎 《畢羅》:“《集韻》:‘畢羅,修食也。’按小說, 唐 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饆?。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
3.唐代“畢羅”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內有餡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說是波斯傳入的一種饅頭(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畢羅就傳入中國,唐代,畢羅品種較多,有“櫻桃畢羅”“天花畢羅”“蟹黃畢羅”宋代有“太平畢羅”《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餡經爐烤的“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等。
xiè bì luó
蟹饆?
1.把蟹肉和蟹黃塞在蟹殼內、涂上面粉制成的食品。又稱芙蓉蟹,俗名蟹匣子。
“畢羅”的單字解釋
【畢】:1.古代用以捕捉鳥﹑兔的長柄小網。《說文解字》:“畢,田網也。”段玉裁注:“謂田獵之網也。”《莊子·胠篋》:“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2.簡札。《爾雅·釋器》:“簡謂之畢。”邢昺疏:“簡,竹簡也。古未有紙,載文於簡,謂之簡扎,一名畢。”《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3.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字彙·田部》:“畢,宿名。畢八星,二星直上如柄,六星曲為兩行。張其口。”《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觀眾星之行列兮,畢昴出於東方。”4.姓。如宋代有畢昇,清代有畢沅。5.用網捕捉。《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毛亨注:“於其飛乃畢掩而羅之。”6.結束﹑終止:今日事,今日畢。《孟子·滕文公上》:“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唐·元稹《鶯鶯傳》:“言畢,翩然而逝。”7.全部﹑一齊:原形畢露;群賢畢至。唐·韓愈《進學解》:“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
【羅】:1.捕鳥的網:~網。2.張網捕捉:~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雀(形容門庭冷落)。3.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請人才)。網~。包~。~織罪名(虛構罪名,陷害無辜)。4.散佈:~列。5.過濾流質或篩細粉末用的器具:絹~。6.用羅篩東西:~面。7.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綺。~扇。8.量詞,用於商業,一羅合十二打。9.同“腡”。10.姓。
“畢羅”的相關詞語
* 畢羅的讀音是:bì luó,畢羅的意思:畢羅 bì luó (畢羅) 1.包羅;囊括。語出《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毛 傳:“于其飛乃畢掩而羅之。”《莊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成玄英 疏:“包羅庶物,囊括宇內。” 2.食品名。也作饆?。原指抓飯,后亦指餅類。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畢羅者。蕃中 畢氏 、 羅氏, 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宋 朱熹 《次秀野滄波館刈麥》詩:“霞觴政自夸真一,香缽何煩問畢羅。” 明 楊慎 《畢羅》:“《集韻》:‘畢羅,修食也。’按小說, 唐 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饆?。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 3.唐代“畢羅”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內有餡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說是波斯傳入的一種饅頭(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畢羅就傳入中國,唐代,畢羅品種較多,有“櫻桃畢羅”“天花畢羅”“蟹黃畢羅”宋代有“太平畢羅”《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餡經爐烤的“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等。 xiè bì luó 蟹饆? 1.把蟹肉和蟹黃塞在蟹殼內、涂上面粉制成的食品。又稱芙蓉蟹,俗名蟹匣子。
基本解釋
1.包羅;囊括。語出《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毛傳:"于其飛乃畢掩而羅之。" 2.食品名。也作饆饠。辭典解釋
畢羅 bì luó ㄅㄧˋ ㄌㄨㄛˊ一種面粉制食品。有餡,蒸熟可食,類似現今的包子。
唐.李匡義《資暇集.卷下.畢羅》:「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也稱為「饆?」、「磨磨」。
畢羅
bì luó(畢羅)
1.包羅;囊括。語出《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毛 傳:“于其飛乃畢掩而羅之。”《莊子·天下》:“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成玄英 疏:“包羅庶物,囊括宇內。”
2.食品名。也作饆?。原指抓飯,后亦指餅類。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畢羅者。蕃中 畢氏 、 羅氏, 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宋 朱熹 《次秀野滄波館刈麥》詩:“霞觴政自夸真一,香缽何煩問畢羅。” 明 楊慎 《畢羅》:“《集韻》:‘畢羅,修食也。’按小說, 唐 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饆?。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
3.唐代“畢羅”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內有餡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說是波斯傳入的一種饅頭(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畢羅就傳入中國,唐代,畢羅品種較多,有“櫻桃畢羅”“天花畢羅”“蟹黃畢羅”宋代有“太平畢羅”《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餡經爐烤的“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等。
xiè bì luó
蟹饆?
1.把蟹肉和蟹黃塞在蟹殼內、涂上面粉制成的食品。又稱芙蓉蟹,俗名蟹匣子。
【畢】:1.古代用以捕捉鳥﹑兔的長柄小網。《說文解字》:“畢,田網也。”段玉裁注:“謂田獵之網也。”《莊子·胠篋》:“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2.簡札。《爾雅·釋器》:“簡謂之畢。”邢昺疏:“簡,竹簡也。古未有紙,載文於簡,謂之簡扎,一名畢。”《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3.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字彙·田部》:“畢,宿名。畢八星,二星直上如柄,六星曲為兩行。張其口。”《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觀眾星之行列兮,畢昴出於東方。”4.姓。如宋代有畢昇,清代有畢沅。5.用網捕捉。《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毛亨注:“於其飛乃畢掩而羅之。”6.結束﹑終止:今日事,今日畢。《孟子·滕文公上》:“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唐·元稹《鶯鶯傳》:“言畢,翩然而逝。”7.全部﹑一齊:原形畢露;群賢畢至。唐·韓愈《進學解》:“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
【羅】:1.捕鳥的網:~網。2.張網捕捉:~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雀(形容門庭冷落)。3.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請人才)。網~。包~。~織罪名(虛構罪名,陷害無辜)。4.散佈:~列。5.過濾流質或篩細粉末用的器具:絹~。6.用羅篩東西:~面。7.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綺。~扇。8.量詞,用於商業,一羅合十二打。9.同“腡”。10.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