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怎么讀 疥的意思

漢字 | 疥 |
---|---|
讀音 |
|
注音 | ㄐㄧㄝˋ |
部首 | [疒] 病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9 部外:4 |
異體字 | ? 蚧 ?? ?? ?? |
字形結構 | 半包圍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5A5 |
其它編碼 | 五筆:uwjk 倉頡:koll 鄭碼:tond 四角:00128 |
筆順編碼 | 413413432 |
筆順筆畫 | 丶一ノ丶一ノ丶ノ丨 |
筆順名稱 | 點 橫 撇 點 提 撇 捺 撇 豎 |
疥字的意思
疥瘡,疥螨病的俗稱。
疥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疥
jiè ㄐㄧㄝˋ
◎ 一種傳染性皮膚病,非常剌癢,是疥蟲寄生而引起的。通常稱“疥瘡”,亦稱“疥癬”。
英語 scabies, itch
德語 Kr?tze (S)
法語 gale
疥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疥 jiè
〈名〉
(1) 疥瘡,一種皮膚病,非常刺癢,是疥蟲寄生而引起的。又名“疥癬” [scabies]
疥,搔也。——《說文》
(2) 又如:疥癬之疾(本指疥與癬兩種皮膚病,喻作為害不很大的禍患);疥搔(疥瘡);疥癩(疥瘡和頭癬)
(3) 通“痎”。隔日瘧 [tertian malaria]
齊侯疥,遂痁。——《左傳》。 孔穎達疏:“疥當為痎,痎是小瘧,痁是大瘧。”
詞性變化
◎ 疥 jiè
〈動〉
污,弄臟 [defile]。如:疥壁(題詩畫于墻壁,人視為污墻壁有如疥瘢)
疥字的辭典解釋
參見「疥瘡 」條。
康熙字典解釋
疥【午集中】【疒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4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音戒。《說文》瘙也。《廣韻》瘡疥。《釋名》疥,齘也。癢搔之齒?齘也。《禮·月令》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癘。《周禮·天官·疾醫》夏時有癢疥之疾。《疏》四月純陽,五月隂起,惟水沴火,為甲疥,有甲。故有疥癢疾。《後漢·鮮卑傳》蔡邕議邊垂之患,手足之疥瘙,中國之困,胷背之瘭疽。
又《酉陽雜俎》大曆中,??覽禪師住荊州陟屺寺,張璪嘗于寺壁閒畫古松,符載贊之,衞象詩之,時稱三絕。師見曰:何為疥吾壁,命加堊。
又人名。《史記·酈生陸賈傳》酈食其子酈疥數將兵。《前漢·功臣表》〈扌?〉頃侯溫疥。
又與痎同。兩日一發瘧也。《左傳·昭二十年》齊侯疥遂痁。《釋文》疥,舊音戒。梁元帝音該,依字則當作痎。說文云:兩日一發瘧也。詳後痎字注。《類篇》或作??蚧。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疥【卷七】【疒部】
搔也。從疒介聲。古拜切
說文解字注
(疥)搔也。搔音穌到切。疥急於搔。因謂之搔。俗作瘙。或作?。穌到切。今四川人語如此。禮記釋文引說文疥、瘙瘍也。文??登徒子好色賦注引疥、瘙也。皆以俗字改正字耳。後漢書烏桓傳曰。手足之蚧搔。章懷音新到反。蚧同疥。釋名曰。疥、齘也。癢搔之齒?齘也。從??。介聲。古拜切。十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