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的讀音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
【解釋】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出處】《荀子·儒效》:“聞之不若見之。”《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示例】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并不是這么樣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義》第三十六回【近義詞】耳聞不如目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反義詞】 道聽途說【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形容了解事物不如親自觀察為確實
- 百
- 聞
- 不
- 如
- 一
- 見
“百聞不如一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 漢字注音:
-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 簡繁字形:
- 百聞不如一見
- 是否常用:
- 否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百聞不如一見 bǎi wén bùrú yī jiàn
[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聽百次不如見一次,表示眼見比耳聽靠得住
辭典解釋
百聞不如一見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 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我也久聞玄妙觀是個名勝,樂得去逛一逛。誰知到得觀前,大失所望,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也作「千聞不如一見」。
英語 seeing once is better than hearing a hundred times (idiom)?; seeing for oneself is better than hearing from many others, seeing is believing
法語 Il vaut mieux voir une fois de ses propres yeux que d'entendre parler cent fois.Il faut le voir pour le croire.
網絡解釋
【解釋】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
【出處】《荀子·儒效》:“聞之不若見之。”《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示例】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并不是這么樣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義》第三十六回
【近義詞】耳聞不如目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反義詞】 道聽途說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形容了解事物不如親自觀察為確實
“百聞不如一見”的單字解釋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貨。百科全書。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精神百倍。百聞不如一見。
【聞】:同“聞”。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如】:1.適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數。2.如同:愛廠如家。十年如一日。如臨大敵。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聞不如一見。與其那樣,不如這樣。4.用于比較,表示超過:光景一年強如一年。5.表示舉例:唐朝有很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廁。7.姓。8.如果:如不及早準備,恐臨時措手不及。9.古漢語形容詞后綴,表示狀態: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見】:[jiàn]1.看見;看到。2.謁見;拜見。3.見面;會見。4.指接見。5.遇到;接觸。6.見解;見識。7.引申為主意,辦法。8.知道;覺得。9.引申為辨別。10.聽說;聽見;聽到。11.比試;較量。12.預料;想見。13.希望;打算。14.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15.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16.助詞。表示動作持續。17.用在動詞後面。表示結果。18.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謙抑、客套。19.用在表示長寬、體積等數量詞後面。表示約數。20.方言。猶每。[xiàn]1.“現”的古字。顯現;顯露。2.“現”的古字。顯示;表示。3.“現”的古字。現在。4.“現”的古字。現成。5.介紹;薦舉。6.進獻。
“百聞不如一見”的相關詞語
* 百聞不如一見的讀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解釋】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出處】《荀子·儒效》:“聞之不若見之。”《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示例】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并不是這么樣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義》第三十六回【近義詞】耳聞不如目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反義詞】 道聽途說【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形容了解事物不如親自觀察為確實
基本解釋
百聞不如一見 bǎi wén bùrú yī jiàn
[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聽百次不如見一次,表示眼見比耳聽靠得住
辭典解釋
百聞不如一見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ㄧ ㄐㄧㄢˋ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我也久聞玄妙觀是個名勝,樂得去逛一逛。誰知到得觀前,大失所望,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也作「千聞不如一見」。
英語 seeing once is better than hearing a hundred times (idiom)?; seeing for oneself is better than hearing from many others, seeing is believing
法語 Il vaut mieux voir une fois de ses propres yeux que d'entendre parler cent fois.Il faut le voir pour le croire.
【解釋】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
【出處】《荀子·儒效》:“聞之不若見之。”《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示例】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并不是這么樣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義》第三十六回
【近義詞】耳聞不如目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反義詞】 道聽途說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形容了解事物不如親自觀察為確實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貨。百科全書。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精神百倍。百聞不如一見。
【聞】:同“聞”。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如】:1.適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數。2.如同:愛廠如家。十年如一日。如臨大敵。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聞不如一見。與其那樣,不如這樣。4.用于比較,表示超過:光景一年強如一年。5.表示舉例:唐朝有很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廁。7.姓。8.如果:如不及早準備,恐臨時措手不及。9.古漢語形容詞后綴,表示狀態: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見】:[jiàn]1.看見;看到。2.謁見;拜見。3.見面;會見。4.指接見。5.遇到;接觸。6.見解;見識。7.引申為主意,辦法。8.知道;覺得。9.引申為辨別。10.聽說;聽見;聽到。11.比試;較量。12.預料;想見。13.希望;打算。14.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15.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16.助詞。表示動作持續。17.用在動詞後面。表示結果。18.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謙抑、客套。19.用在表示長寬、體積等數量詞後面。表示約數。20.方言。猶每。[xiàn]1.“現”的古字。顯現;顯露。2.“現”的古字。顯示;表示。3.“現”的古字。現在。4.“現”的古字。現成。5.介紹;薦舉。6.進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