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忘義的讀音 見利忘義的意思
【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出處】《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示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近義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反義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見
- 利
- 忘
- 義
“見利忘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iàn lì wàng yì]
- 漢字注音:
- ㄐㄧㄢˋ ㄌㄧˋ ㄨㄤˋ ㄧˋ
- 簡繁字形:
- 見利忘義
- 是否常用:
- 是
“見利忘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見利忘義 jiànlì-wàngyì
[forget morality and justice when one sees money;be actuated by mercenary views;forsake good for the sake of gold] 只圖一己私利,而置道義于不顧
某與呂布同鄉知其有勇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 呂布拱手來降。—— 羅貫中《三國演義》
辭典解釋
見利忘義 jiàn lì wàng yì ㄐㄧㄢˋ ㄌㄧˋ ㄨㄤˋ ㄧˋ 看見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唐.王勃〈送劼赴太學序〉:「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絕,輕進茍動,見利忘義,雖上一階履半級,何足恃哉!」
《三國演義.第三回》:「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
近義詞
利令智昏,忘恩負義反義詞
見利思義,輕財仗義,仗義疏財英語 to see profit and forget morality (idiom)?; to act from mercenary considerations, to sell one's soul for gain
德語 für den eigenen Vorteil seine Moral vergessen (Sprichw)?
網絡解釋
【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出處】《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示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近義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
【反義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見利忘義”的單字解釋
【見】:[jiàn]1.看見;看到。2.謁見;拜見。3.見面;會見。4.指接見。5.遇到;接觸。6.見解;見識。7.引申為主意,辦法。8.知道;覺得。9.引申為辨別。10.聽說;聽見;聽到。11.比試;較量。12.預料;想見。13.希望;打算。14.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15.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16.助詞。表示動作持續。17.用在動詞後面。表示結果。18.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謙抑、客套。19.用在表示長寬、體積等數量詞後面。表示約數。20.方言。猶每。[xiàn]1.“現”的古字。顯現;顯露。2.“現”的古字。顯示;表示。3.“現”的古字。現在。4.“現”的古字。現成。5.介紹;薦舉。6.進獻。
【利】:1.鋒利;銳利(跟“鈍”相對):利刃。利爪。2.順利;便利:不利。成敗利鈍。3.利益(跟“害、弊”相對):利弊。有利。興利除害。4.利潤或利息:暴利。薄利多銷。本利兩清。5.使有利:利國利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6.姓。
【忘】:忘記:喝水不忘掘井人。這件事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見利忘義”的相關詞語
* 見利忘義的讀音是:jiàn lì wàng yì,見利忘義的意思:【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出處】《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示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近義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反義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基本解釋
見利忘義 jiànlì-wàngyì
[forget morality and justice when one sees money;be actuated by mercenary views;forsake good for the sake of gold] 只圖一己私利,而置道義于不顧
某與呂布同鄉知其有勇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 呂布拱手來降。—— 羅貫中《三國演義》
辭典解釋
見利忘義 jiàn lì wàng yì ㄐㄧㄢˋ ㄌㄧˋ ㄨㄤˋ ㄧˋ看見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唐.王勃〈送劼赴太學序〉:「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絕,輕進茍動,見利忘義,雖上一階履半級,何足恃哉!」
《三國演義.第三回》:「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
近義詞
利令智昏,忘恩負義反義詞
見利思義,輕財仗義,仗義疏財英語 to see profit and forget morality (idiom)?; to act from mercenary considerations, to sell one's soul for gain
德語 für den eigenen Vorteil seine Moral vergessen (Sprichw)?
【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出處】《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示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近義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
【反義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見】:[jiàn]1.看見;看到。2.謁見;拜見。3.見面;會見。4.指接見。5.遇到;接觸。6.見解;見識。7.引申為主意,辦法。8.知道;覺得。9.引申為辨別。10.聽說;聽見;聽到。11.比試;較量。12.預料;想見。13.希望;打算。14.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受到。15.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16.助詞。表示動作持續。17.用在動詞後面。表示結果。18.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謙抑、客套。19.用在表示長寬、體積等數量詞後面。表示約數。20.方言。猶每。[xiàn]1.“現”的古字。顯現;顯露。2.“現”的古字。顯示;表示。3.“現”的古字。現在。4.“現”的古字。現成。5.介紹;薦舉。6.進獻。
【利】:1.鋒利;銳利(跟“鈍”相對):利刃。利爪。2.順利;便利:不利。成敗利鈍。3.利益(跟“害、弊”相對):利弊。有利。興利除害。4.利潤或利息:暴利。薄利多銷。本利兩清。5.使有利:利國利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6.姓。
【忘】:忘記:喝水不忘掘井人。這件事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義】:1.合宜的事情。《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淮南子?齊俗》:“為義者,布施而德。”2.正道、正理。《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3.死節、殉難。《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宋史?卷四五○?忠義傳五?尹穀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4.法則。《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無偏無頗,遵王之義。”5.意思:“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6.功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7.姓。如漢代有義縱。8.合於正義的:“義民”、“義婦”、“義舉”。《書經?康誥》:“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9.用來周濟公眾的:“義莊”、“義塾”、“義舍”。《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義父”﹑“義子”﹑“義肢”﹑“義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