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論世的讀音 知人論世的意思
【解釋】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示例】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那么,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鑒別人物的好壞
- 知
- 人
- 論
- 世
“知人論世”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ī rén lùn shì]
- 漢字注音:
- ㄓ ㄖㄣˊ ㄌㄨㄣˋ ㄕˋ
- 簡繁字形:
- 知人論世
- 是否常用:
- 否
“知人論世”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趙岐注:"頌其詩……讀其書,猶恐未知古人高下,故論其世以別之也。"謂為了了解歷史人物而論述其有關時代背景。 2.泛指鑒別人物高下和議論世事得失。 辭典解釋
知人論世 zhī rén lùn shì ㄓ ㄖㄣˊ ㄌㄨㄣˋ ㄕˋ 語本《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指為了了解歷史人物,而論述其時代背景。清.王昶〈湖海詩傳序〉:「以詩證史,有裨于知人論世。」后亦指評斷人物的優劣和議論世事的得失。清.袁枚〈再答稚存〉:「足下引仗馬不鳴相誚,于知人論世之道,尤為疏謬。」
網絡解釋
【解釋】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示例】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那么,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鑒別人物的好壞
“知人論世”的單字解釋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男人。女人。人們。人類。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冊。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長大成人。4.指某種人:工人。軍人。主人。介紹人。5.別人:人云亦云。待人誠懇。6.指人的品質、性格或名譽:丟人。這個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實。7.指人的身體或意識:這兩天人不大舒服。送到醫院人已經昏迷過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們這里正缺人。9.(Rén)姓。
【論】:[lùn]1.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2.衡量;評定。3.編次。4.研究。5.調查。6.推知。7.問,考慮。8.定罪。9.論告;彈劾。10.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11.敘說;說。12.言論;輿論。13.主張;學說;觀點。14.相貌。15.憑藉;倚仗。16.古代的一種氣球。是游戲、運動用具。17.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18.泛指文章。19.佛教解釋經義、論辯法相的書籍。梵名阿毗達摩,意為“對法”。同經、律合稱“三藏”。20.吐蕃大臣的稱號。又稱論逋。例由貴族擔任。後西藏仍沿用此稱。\\v。21.姓。[lún]1.《論語》的簡稱。2.用在大數目前,表示約數。3.同“掄”。選擇;選拔。4.同“掄”。用力揮動。5.同“倫”。事物的條理、秩序。6.同“倫”。類。7.同“倫”。道理。
【世】:1.時代:近世。當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傳一代的:世醫。世交。4.指有世交關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輩分:第十五世孫。6.世界;社會:舉世無雙。公之于世。7.地質年代分期的第四級。如新生代第四紀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知人論世”的相關詞語
* 知人論世的讀音是:zhī rén lùn shì,知人論世的意思:【解釋】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示例】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那么,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鑒別人物的好壞
基本解釋
1.《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趙岐注:"頌其詩……讀其書,猶恐未知古人高下,故論其世以別之也。"謂為了了解歷史人物而論述其有關時代背景。 2.泛指鑒別人物高下和議論世事得失。辭典解釋
知人論世 zhī rén lùn shì ㄓ ㄖㄣˊ ㄌㄨㄣˋ ㄕˋ語本《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指為了了解歷史人物,而論述其時代背景。清.王昶〈湖海詩傳序〉:「以詩證史,有裨于知人論世。」后亦指評斷人物的優劣和議論世事的得失。清.袁枚〈再答稚存〉:「足下引仗馬不鳴相誚,于知人論世之道,尤為疏謬。」
【解釋】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示例】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那么,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鑒別人物的好壞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男人。女人。人們。人類。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冊。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長大成人。4.指某種人:工人。軍人。主人。介紹人。5.別人:人云亦云。待人誠懇。6.指人的品質、性格或名譽:丟人。這個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實。7.指人的身體或意識:這兩天人不大舒服。送到醫院人已經昏迷過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們這里正缺人。9.(Rén)姓。
【論】:[lùn]1.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2.衡量;評定。3.編次。4.研究。5.調查。6.推知。7.問,考慮。8.定罪。9.論告;彈劾。10.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11.敘說;說。12.言論;輿論。13.主張;學說;觀點。14.相貌。15.憑藉;倚仗。16.古代的一種氣球。是游戲、運動用具。17.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18.泛指文章。19.佛教解釋經義、論辯法相的書籍。梵名阿毗達摩,意為“對法”。同經、律合稱“三藏”。20.吐蕃大臣的稱號。又稱論逋。例由貴族擔任。後西藏仍沿用此稱。\\v。21.姓。[lún]1.《論語》的簡稱。2.用在大數目前,表示約數。3.同“掄”。選擇;選拔。4.同“掄”。用力揮動。5.同“倫”。事物的條理、秩序。6.同“倫”。類。7.同“倫”。道理。
【世】:1.時代:近世。當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傳一代的:世醫。世交。4.指有世交關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輩分:第十五世孫。6.世界;社會:舉世無雙。公之于世。7.地質年代分期的第四級。如新生代第四紀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