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師范的讀音 簡易師范的意思
相當于初中程度的師范學校。主要培養小學師資。
- 簡
- 易
- 師
- 范
“簡易師范”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iǎn yì shī fàn]
- 漢字注音:
- ㄐㄧㄢˇ ㄧˋ ㄕ ㄈㄢˋ
- 簡繁字形:
- 簡易師範
- 是否常用:
- 否
“簡易師范”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相當于初中程度的師范學校。主要培養小學師資。辭典解釋
簡易師范 jiǎn yì shī fàn ㄐㄧㄢˇ ㄧˋ ㄕ ㄈㄢˋ 大陸地區的一種師范教育。相當于初中程度的師范學校,主要是培養小學師資。
網絡解釋
“簡易師范”的單字解釋
【簡】:1.簡單(跟“繁”相對):簡便。簡體。言簡意賅。刪繁就簡。2.使簡單;簡化:精簡。精兵簡政。3.姓。4.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簡札。簡冊。竹簡。5.信件:書簡。小簡。6.選擇(人才):簡拔。簡選。
【易】:1.做起來不費事的;容易(跟“難”相對):簡易。輕易。易如反掌。顯而易見。得來不易。2.平和:平易近人。3.輕視。4.改變;變換:變易。易名。移風易俗。不易之論。5.交換:貿易。交易。易貨協定。以物易物。6.姓。
【師】:1.傳授知識、技術的人:教師。2.掌握某種專門知識、技術的人:工程師。理發師。3.效法:師法。4.榜樣:前事不忘,后事之師。5.軍隊:出師。勞師動眾。6.軍隊編制單位。在軍之下,團之上。7.由師徒關系或師生關系產生的:師母。師兄。8.對和尚、尼姑的尊稱:禪師。師太。
【范】:1.鑄造器物的模子:錢范。鐵范。2.模范;榜樣:典范。示范。3.界限:范圍。就范。4.不使其越過界限:防范。
“簡易師范”的相關詞語
“簡易師范”造句
還有一位是族叔世登,他樂會簡易師范畢業,又參加廣東省高中以上學生集訓團,在當時是一位熱血青年。
次年暑后,江都縣立簡易師范單獨設立,校址在古旗亭。
1943年,盛國玉畢業于墊江簡易師范。
1934年變為高安縣立簡易師范學校,1946年改稱江西省立高安師范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改稱江西省高安師范學校。
陳為人和徐玉珍是漢陽縣立簡易師范同窗,1952年結為夫妻。
時任忠縣烏羊鎮中學、簡易師范以及東溪口女子中學老師的羅敘九,堅決否定了兒子羅見淵當兵的想法。
當時,松陽簡易師范學校的一位同學來南京地質學校學習,與施蓮聊起老同學,并給了她一位蔡蔥蓮同學的聯系方式。
民國三十三年建的“智仁勇”樓曾是博平縣立簡易師范學校。
他除了授聘在瀾滄縣政府所在地佛房擔任簡易師范學校的校長外,還出資在募乃創辦現代小學。
當時17歲的我是南海師范學校簡易師范一年級工讀生,與同校的鄧海成、仇善佳、吳淑貞等幾位同學,以及佛山中學、華英中學的學生,一起參加了這個小組。
* 簡易師范的讀音是:jiǎn yì shī fàn,簡易師范的意思:相當于初中程度的師范學校。主要培養小學師資。
基本解釋
相當于初中程度的師范學校。主要培養小學師資。辭典解釋
簡易師范 jiǎn yì shī fàn ㄐㄧㄢˇ ㄧˋ ㄕ ㄈㄢˋ大陸地區的一種師范教育。相當于初中程度的師范學校,主要是培養小學師資。
【簡】:1.簡單(跟“繁”相對):簡便。簡體。言簡意賅。刪繁就簡。2.使簡單;簡化:精簡。精兵簡政。3.姓。4.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簡札。簡冊。竹簡。5.信件:書簡。小簡。6.選擇(人才):簡拔。簡選。
【易】:1.做起來不費事的;容易(跟“難”相對):簡易。輕易。易如反掌。顯而易見。得來不易。2.平和:平易近人。3.輕視。4.改變;變換:變易。易名。移風易俗。不易之論。5.交換:貿易。交易。易貨協定。以物易物。6.姓。
【師】:1.傳授知識、技術的人:教師。2.掌握某種專門知識、技術的人:工程師。理發師。3.效法:師法。4.榜樣:前事不忘,后事之師。5.軍隊:出師。勞師動眾。6.軍隊編制單位。在軍之下,團之上。7.由師徒關系或師生關系產生的:師母。師兄。8.對和尚、尼姑的尊稱:禪師。師太。
【范】:1.鑄造器物的模子:錢范。鐵范。2.模范;榜樣:典范。示范。3.界限:范圍。就范。4.不使其越過界限:防范。
還有一位是族叔世登,他樂會簡易師范畢業,又參加廣東省高中以上學生集訓團,在當時是一位熱血青年。
次年暑后,江都縣立簡易師范單獨設立,校址在古旗亭。
1943年,盛國玉畢業于墊江簡易師范。
1934年變為高安縣立簡易師范學校,1946年改稱江西省立高安師范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改稱江西省高安師范學校。
陳為人和徐玉珍是漢陽縣立簡易師范同窗,1952年結為夫妻。
時任忠縣烏羊鎮中學、簡易師范以及東溪口女子中學老師的羅敘九,堅決否定了兒子羅見淵當兵的想法。
當時,松陽簡易師范學校的一位同學來南京地質學校學習,與施蓮聊起老同學,并給了她一位蔡蔥蓮同學的聯系方式。
民國三十三年建的“智仁勇”樓曾是博平縣立簡易師范學校。
他除了授聘在瀾滄縣政府所在地佛房擔任簡易師范學校的校長外,還出資在募乃創辦現代小學。
當時17歲的我是南海師范學校簡易師范一年級工讀生,與同校的鄧海成、仇善佳、吳淑貞等幾位同學,以及佛山中學、華英中學的學生,一起參加了這個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