紕怎么讀 紕的意思

漢字 | 紕 |
---|---|
讀音 |
|
注音 | ㄆㄧ|ㄆㄧˊ|ㄅㄧˇ |
部首 | [纟] 絞絲旁 |
筆畫 | 總筆畫:7 部外:4 |
異體字 | 紕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繁體字形 | 紕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EB0 |
其它編碼 | 五筆:xxxn 倉頡:vmpp 鄭碼:zrrr 四角:22110 |
筆順編碼 | 5511535 |
筆順筆畫 | フフ一一フノフ |
筆順名稱 | 撇折 撇折 提 橫 豎提 撇 豎彎鉤 |
紕字的意思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線紕了。把這一團毛線紕開。
[pí]1.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素絲紕之”。
2.所鑲的邊緣:“縞冠素紕”。
[bǐ]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
紕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紕
(紕)
pī ㄆㄧˉ
◎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線紕了。把這一團毛線紕開。
其它字義
● 紕
(紕)
pí ㄆㄧˊ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素絲紕之”。 所鑲的邊緣:“縞冠素紕”。其它字義
● 紕
(紕)
bǐ ㄅㄧˇ
◎ 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
英語 spoiled silk; hem of dress; mista
德語 Fehler, Irrtum (S)
法語 lache
紕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紕
紕 pī
〈名〉
(1) 疏忽;謬誤 [mistake]
五者一物紕繆。——《禮記·大傳》
(2) 如:紕越(過失,錯誤);紕妄(謬誤虛妄);紕戾(訛錯;不合情理);紕亂(錯亂);紕僻(錯誤)
(3) 通“妣”。已故的母親 [deceased mother]
自傷紀考紕。——《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詞性變化
◎ 紕
紕 pī
〈動〉
(1) 布帛、絲縷等破壞披散 [dishevel]。如:紕疏(布帛經緯松散);紕薄(布帛之類絲縷稀疏);紕縵(經緯稀疏的帛);紕纇(布帛等織物稀疏而有毛病。猶言次品);紕軟(稀疏柔軟)
(2) 另見 pí
基本詞義
◎ 紕
紕 pí
〈名〉
(形聲。從糸,比聲。本義:緣飾;邊緣) 同本義 [edge with lace,border,etc.]
從糸,比聲。謂氐所制毛布。——《說文》。按,此字本當訓“緣”也。
紕,緣也。——《廣雅》
縞冠素紕。——《禮記·玉藻》。注:“邊緣也。”
詞性變化
◎ 紕
紕 pí
〈動〉
(1)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rim with lace]
紕,飾也。——《爾雅》
素絲紕之。——《詩·鄘風·干旄》
紕以爵韋六寸。——《禮記·雜記》。注:“在旁曰紕。”
(2) 另見 pī
紕字的辭典解釋
康熙字典解釋
紕【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4畫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音毗。《爾雅·釋言》紕,飾也。《詩·鄘風》素絲紕之。《箋》素絲爲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
又《集韻》平祕切,音備。《正韻》毗意切,音避。義??同。
又《集韻》賔彌切,音??。《正韻》蒲糜切,音皮。緣也。《禮·玉藻》縞冠素紕。《註》緣邊也。
又《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音陴。義同。
又《廣韻》匹夷切《集韻》篇夷切,??音批。《禮·大傳》五者一物紕繆。《註》紕繆,猶錯也。
又《玉篇》紕,纇也。
又《廣韻》繒欲壞也。
又《增韻》繒疏也。
又《集韻》蒲眠切,音蹁。《說文》紕,氐人??也。
又《集韻》補履切,音比。義同。
又《廣韻》昌里切,音齒。績苧一紕。出《新字林》。《集韻》或作??。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紕【卷十三】【糸部】
氐人??也。讀若《禹貢》玭珠。從糸比聲。卑履切
說文解字注
(紕)氐人??也。氐人所織毛布也。周書伊尹爲四方獻令。正西以紕罽爲獻。後漢西南夷傳。冄駹夷能作毞毲。毞卽紕也。華陽國志同。禮記用紕爲紕繆字。從糸。毛似糸。故從糸。比聲。讀若禹貢玭珠。卑履切。十五部。亦平聲。玭珠見玉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