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怎么讀 舂的意思

漢字 | 舂 |
---|---|
讀音 |
|
注音 | ㄔㄨㄥ |
部首 | [臼] 臼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1 部外:5 |
異體字 | 摏 ? ?? ?? ?? ?? ?? |
字形結構 | 上下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202 |
其它編碼 | 五筆:dwvf|dwef 倉頡:qkhx 鄭碼:conb 四角:50777 |
筆順編碼 | 11134321511 |
筆順筆畫 | 一一一ノ丶ノ丨一フ一一 |
筆順名稱 | 橫 橫 橫 撇 捺 撇 豎 橫 橫折 橫 橫 |
舂字的意思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舂米。舂藥。
舂字的基本解釋
● 舂
chōng ㄔㄨㄥˉ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舂米。舂藥。
英語 grind in mortar
德語 zerklopfen, klopfen, schlagen ,zerstossen (K?rner)?
法語 piler
舂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舂 chōng
〈動〉
(1)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 [pound]
舂,搗粟也。——《說文》
城曰舂。——《后漢書·明帝紀》
水舂河漕。——《后漢書·西羌傳》。注:“即水碓也。”
又如:舂堂(又叫舂塘。舂谷的木槽);舂谷(舂搗谷物);舂揄(指舂米。搗米于臼曰舂,自臼取出曰揄)
(2) 通“沖”。沖擊 [rush]
舂其喉以戈,殺之。——《史記·魯周公世家》
舂,撞也。以舂筑地為節也。——《釋名》
又如:舂擊(沖擊);舂撞(沖撞;沖擊)
詞性變化
◎ 舂 chōng
〈名〉
(1) 臼 [mortar]
剛勇有力,能舉石舂。——《聊齋志異》
(2) 古代因犯罪或被俘等成為舂膳的奴隸 [pounding slave]。
如:舂市(古代舂人所役女犯勞作之處);舂槁(又叫舂槁。 周代舂人、槁人的合稱。職掌罪人服苦役之事)
舂字的辭典解釋
把穀物以杵臼搗去皮殼。如:「舂藥」。《說文解字·臼部》:「舂,擣粟也。」唐·張籍〈羈旅行〉:「主人舂米為夜食,晨雞喔喔茅屋傍。」
突擊、刺擊。《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富父終甥,舂其喉,以戈殺之。」唐·白居易〈潛別離〉詩:「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舂斷連理枝。」
名古代的一種刑罰。婦女犯罪時以舂米代替軍役。《周禮·秋官·司厲》:「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槀。」
康熙字典解釋
舂【未集下】【臼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書容切,音摏。《說文》擣粟也。黃帝臣雍父作舂。《詩·大雅》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莊子·逍遙遊》適百里塡宿舂糧。《百里奚·妻扊扅歌》舂黃藜,搤伏雞。
又官名。《周禮·地官》舂人掌共米物。
又樂器。《周禮·春官·笙師註》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兩空髤畫,以兩手築地。《釋名》舂,撞也。牘,筑也。以舂築地爲節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舂陵縣。《後漢·光武紀》舂陵節侯買。《註》舂陵,鄕名,本屬零陵,在今永州唐興縣北。
又山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虞淵,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
又鳥名。《爾雅·釋鳥》鷺,舂鉏。《疏》齊魯之閒,謂之舂鉏。
又《博雅》獨舂,?瞗也。
又舂容。《禮·樂記》善待問者如撞鐘,待其舂容,然後盡其聲。《韓愈·送權秀才序》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
又與衝通。《史記·魯世家》獲長狄,富父終生舂其喉以戈殺之。《後漢·西羌傳》水舂河漕。
又《正字通》音窻。八蠻之類。一曰旁舂。見墨子。
又《集韻》諸容切《韻會》職容切,??音鍾。荊山別名。《張正見·白頭吟》彈珠金市側,抵玉舂山東。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舂【卷七】【臼部】
擣粟也。從廾持杵臨臼上。午,杵省也。古者雝父初作舂。書容切
說文解字注
(舂)擣粟也。言粟以晐他穀。亦言粟以晐米。小徐本粟作米。周禮有舂人。廣雅曰。臿?昁?糳捶????舂也。從持杵?臨臼。會意。書容切。九部。杵省。此與日部匕合也、會部曾益也、?部允進也同。皆六書之叚借也。古者雝父初作舂。太平御覽、世本。雍父作舂杵臼。宋衷曰。雍父、黃帝臣也。周本紀。楚圍雍氏。正義云。?地志。故雍城在洛州陽翟縣東北二十五里。故老云。黃帝時雍作杵臼所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