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艿怎么讀 艿的意思

    “艿”字共有1個讀音: [nǎi]  
    艿
    漢字
    讀音 [nǎi]
    注音 ㄋㄞˇ
    部首 [艸]  草字頭
    筆畫 總筆畫:5 部外:2
    異體字 ??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827F
    其它編碼 五筆:aeb|abr 倉頡:tnhs 鄭碼:eym 四角:44227
    筆順編碼 12253
    筆順筆畫 一丨丨フノ
    筆順名稱 橫 豎 豎 橫折折折鉤/橫撇彎鉤 撇

    艿字的意思

    見〖芋艿〗。

    艿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nǎi ㄋㄞˇ

     ◎ 〔芋艿〕同“”。

    艿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nǎi

    ——見“芋艿”( yùnǎi):即芋頭

    基本詞義


    芿 rèng

    〈名〉

    (1) 亂草;雜草 [weeds]

    艿,艿草也。從草,乃聲。…字亦作芿。——《說文》

    藉艿燔林。——《列子·黃帝》

    (2) 又如:艿稗(泛指雜草。亦以喻蕪雜的事物)

    (3) 另見 nǎi

    艿字的辭典解釋

    康熙字典解釋

    艿【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2畫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音仍。謂陳根草不芟,新草又生,相因仍也。所謂燒火艿者也。《唐書·裴延齡傳》延齡妄言:長安咸陽閒,得陂艿數百頃。《正字通》芿、艿同。◎按《唐韻》分爲兩字,艿平聲,芿去聲。《集韻》二字雖通,然平聲則以艿爲主,去聲則以艿爲附,其意微有差別,古人必有所據。且考《唐書》,亦兩字分見,不宜倂合,今從《唐韻》。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艿【卷一】【艸部】

    艸也。從艸乃聲。如乘切

    說文解字注

    (艿)艸也。按許謂艿爲艸名也。廣韻云。陳根艸不芟。新艸又生。相因仍。所謂燒火艿。此別一義。其字亦作芿。列子。趙襄子狩於中山、藉芿燔林是也。今玉篇以舊艸不芟、新艸又生曰艿、係之說文。此孫強、陳彭年輩之誤也。從艸。乃聲。如乗切。六部。乃在一部。仍艿在六部者、合韻冣近也。籒文作?。

    艿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艿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