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的讀音 薛瑄的意思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 薛瑄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天順八年(1464年)去世,贈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謚號文清,故后世稱其為“薛文清”。隆慶五年(1571年),從祀孔廟。 薛瑄繼曹端之后,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可見其影響之大。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概述內圖片來源)
- 薛
- 瑄
“薛瑄”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xuē xuān]
- 漢字注音:
- ㄒㄩㄝ ㄒㄩㄢ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薛瑄”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薛瑄 xuē xuān ㄒㄩㄝ ㄒㄩㄢ 人名。(西元1392~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河津人。成祖永樂年間進士,英宗時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學本程朱,以躬行復性為主,世稱瑄為「河東派」。為文雅正,詩多沖澹高秀、吐言天拔。卒贈禮部尚書,謚文清。著有《薛文清集》、《河汾詩集》、《薛子道論》、《從征名言》、《讀書錄》等。
網絡解釋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
薛瑄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天順八年(1464年)去世,贈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謚號文清,故后世稱其為“薛文清”。隆慶五年(1571年),從祀孔廟。
薛瑄繼曹端之后,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可見其影響之大。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概述內圖片來源)
“薛瑄”的單字解釋
“薛瑄”的相關詞語
* 薛瑄的讀音是:xuē xuān,薛瑄的意思: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 薛瑄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天順八年(1464年)去世,贈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謚號文清,故后世稱其為“薛文清”。隆慶五年(1571年),從祀孔廟。 薛瑄繼曹端之后,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可見其影響之大。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概述內圖片來源)
辭典解釋
薛瑄 xuē xuān ㄒㄩㄝ ㄒㄩㄢ人名。(西元1392~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河津人。成祖永樂年間進士,英宗時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學本程朱,以躬行復性為主,世稱瑄為「河東派」。為文雅正,詩多沖澹高秀、吐言天拔。卒贈禮部尚書,謚文清。著有《薛文清集》、《河汾詩集》、《薛子道論》、《從征名言》、《讀書錄》等。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薛瑄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天順八年(1464年)去世,贈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謚號文清,故后世稱其為“薛文清”。隆慶五年(1571年),從祀孔廟。
薛瑄繼曹端之后,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可見其影響之大。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概述內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