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目共視的讀音 衆目共視的意思
【解釋】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眾目共睹”。【出處】宋·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 衆
- 目
- 共
- 視
“衆目共視”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ōng mù gòng shì]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眾目共視
- 是否常用:
- 否
“衆目共視”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眾目共視 zhòng mù gòng shì ㄓㄨㄥˋ ㄇㄨˋ ㄍㄨㄥˋ ㄕˋ 眾人的眼睛都看見了。比喻極為明顯。
宋.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劄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網絡解釋
【解釋】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眾目共睹”。
【出處】宋·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衆目共視”的單字解釋
【衆】:同“眾”。
【目】:1.眼睛:有目共睹。歷歷在目。2.網眼;孔:八十目篩。一方寸的網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為奇跡。4.大項中再分的小項:項目。細目。5.生物學中把同一綱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鳥綱分為雁形目、雞形目、鶴形目等,松柏綱分為銀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為科。6.目錄:書目。藥目。劇目。7.名稱:題目。名目。8.下圍棋時所圍的空白交叉點,一個點為一目:中方棋手僅以一目半之優獲勝。9.姓。
【共】:[gòng]1.相同,一樣:共性。共同。同甘共苦。2.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難與共。休戚與共。3.一起,一齊:共鳴。共勉。共議。共處(chǔ)。4.總計,合計:共計。總共。5.與,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6.“共產黨”的簡稱。[gōng]1.古同“恭”,恭敬。2.古同“供”,供奉,供給。
【視】:1.“視”的繁體字。2.看、見:“凝視”、“注視”。唐?杜甫《彭衙行》:“從此出妻拏,相視涕闌干。”3.察看、觀察:“視察”、“巡視”。《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管子?四時》:“令有時,無時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4.看待、對待:“忽視”、“仇視”、“一視同仁”、“視如己出”。《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5.辦理、治理:“就職視事”。《史記?卷五?秦本紀》:“韓王衰絰入弔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弔祠,視喪事。”6.顯示、表示。同“示”。《詩經?小雅?鹿鳴》:“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已渡,皆湛舡,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視士必死,無還心。”7.比較、比擬。《孟子?萬章下》:“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8.效法。《書經?太甲中》:“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孔安國傳》:“言當勉修其德,法視其祖而行之,無為是逸豫怠惰。”9.眼力。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
“衆目共視”的相關詞語
* 衆目共視的讀音是:zhōng mù gòng shì,衆目共視的意思:【解釋】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眾目共睹”。【出處】宋·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辭典解釋
眾目共視 zhòng mù gòng shì ㄓㄨㄥˋ ㄇㄨˋ ㄍㄨㄥˋ ㄕˋ眾人的眼睛都看見了。比喻極為明顯。
宋.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劄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解釋】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顯。同“眾目共睹”。
【出處】宋·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衆】:同“眾”。
【目】:1.眼睛:有目共睹。歷歷在目。2.網眼;孔:八十目篩。一方寸的網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為奇跡。4.大項中再分的小項:項目。細目。5.生物學中把同一綱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鳥綱分為雁形目、雞形目、鶴形目等,松柏綱分為銀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為科。6.目錄:書目。藥目。劇目。7.名稱:題目。名目。8.下圍棋時所圍的空白交叉點,一個點為一目:中方棋手僅以一目半之優獲勝。9.姓。
【共】:[gòng]1.相同,一樣:共性。共同。同甘共苦。2.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難與共。休戚與共。3.一起,一齊:共鳴。共勉。共議。共處(chǔ)。4.總計,合計:共計。總共。5.與,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6.“共產黨”的簡稱。[gōng]1.古同“恭”,恭敬。2.古同“供”,供奉,供給。
【視】:1.“視”的繁體字。2.看、見:“凝視”、“注視”。唐?杜甫《彭衙行》:“從此出妻拏,相視涕闌干。”3.察看、觀察:“視察”、“巡視”。《論語?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管子?四時》:“令有時,無時則必視,順天之所以來。”4.看待、對待:“忽視”、“仇視”、“一視同仁”、“視如己出”。《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5.辦理、治理:“就職視事”。《史記?卷五?秦本紀》:“韓王衰絰入弔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弔祠,視喪事。”6.顯示、表示。同“示”。《詩經?小雅?鹿鳴》:“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已渡,皆湛舡,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視士必死,無還心。”7.比較、比擬。《孟子?萬章下》:“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8.效法。《書經?太甲中》:“王懋乃德,視乃厥祖,無時豫怠。”《孔安國傳》:“言當勉修其德,法視其祖而行之,無為是逸豫怠惰。”9.眼力。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