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怎么讀 計的意思

漢字 | 計 |
---|---|
讀音 |
|
注音 | ㄐㄧˋ |
部首 | [言] 言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9 部外:2 |
異體字 | 峜 計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計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A08 |
其它編碼 | 五筆:yfh 倉頡:yrj 鄭碼:sed 四角:04600 |
筆順編碼 | 411125112 |
筆順筆畫 | 丶一一一丨フ一一丨 |
筆順名稱 | 點 橫 橫 橫 豎 橫折 橫 橫 豎 |
計字的意思
同“計”。
計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計
jì ㄐㄧˋ
核算:計時。計量(liàng )。計日程功。 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計。濕度計。 主意,策略:計策。計謀。 謀劃,打算:計劃。計議。 姓。英語 plan, plot; strategem; scheme
德語 berechnen (V)
法語 compter,calculer,appareil de mesure,idée,plan,stratagème,combinaison,projet,manoeuvre
計字的詳細解釋
計字的辭典解釋
核算、籌算。如:「核計」、「論件計酬」、「數以萬計」。《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謀劃、打算、盤算。如:「計劃」、「商計」、「設計」。《戰國策·趙策四》:「父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設想、推測。《莊子·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
名策略、方法。如:「妙計」、「好計」、「緩兵之計」。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詞:「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測量或計算度量、數量的儀器。如:「溫度計」、「體溫計」。
姓。如宋代有計衡。
副揣測之詞,大概、料想如此的意思。《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太史公曰》:「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康熙字典解釋
計【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2畫
《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音繼。《說文》會也,算也。從言從十。徐曰:十者,物成數。會意。《左傳·昭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禮·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註》書謂六書,計謂九數。《周禮·天官》小宰以六計弊羣吏之治。《註》弊,斷也。《疏》六計,謂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爲本,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也。
又《司會註》司會,主天下之大計。《疏》日計曰成,月計曰要,歲計曰會。《史記·平準書》桑弘羊以計算用事。
又《玉篇》謀也。《廣韻》籌策也。《史記·項羽紀》項梁召諸別將會薛計事。
又《淮隂侯傳》計者,事之機也。
又計簿。《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會逸奔郈,魴假使爲賈正焉,計于季氏。《註》送計簿于季氏。《前漢·武帝紀》受計于甘泉宮。《註》受郡國所上計簿,若今之諸州計帳也。
又計偕。《前漢·武帝紀》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註》令所徵之人與上計者俱來也。
又官名。《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師古註》專主計籍。《唐書·百官志》司計、典計、掌計各二人,給衣服、飮食、薪炭。
又神名。《山海經》東百三十里曰光山,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瑯邪郡有計斤縣。《師古曰》卽左傳所謂介根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劍南道有計州。
又姓。越有計然,後漢有計子勳。
又《集韻》吉屑切,音結。畫也。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計【卷三】【言部】
會也。筭也。從言從十。古詣切
說文解字注
(計)會也。筭也。會、合也。筭當作算。數也。舊書多假筭爲算。從言十。會意。古詣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