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諡怎么讀 諡的意思

    “諡”字共有1個讀音: [shì]  
    諡
    漢字
    讀音 [shì]
    注音 ㄕˋ
    部首 [言]  言字旁
    筆畫 總筆畫:16 部外:9
    異體字 ??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8AE1
    其它編碼 五筆:ywgl 倉頡:yrcmt 鄭碼:sozl 四角:08612
    筆順編碼 4111251341525221
    筆順筆畫 丶一一一丨フ一ノ丶一フ丨フ丨丨一
    筆順名稱 點 橫 橫 橫 豎 橫折 橫 撇 捺 橫 豎折折鉤 豎 橫折 豎 豎 橫

    諡字的意思

    同“”。

    諡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shì ㄕˋ

     ◎ 同“”。

    英語 posthumous name, posthumous title

    德語 nach dem Tode verliehener Ehrenname (English: posthumous title)? (S)?,Nachruf (S)?,einen Ehrennamen verleihen (V)

    法語 Nom posthume

    諡字的詳細解釋

    諡字的辭典解釋

    謚ㄕˋshì 名

    依死者生前的事跡所給予的稱號。《說文解字·言部》:「謚,行之跡也。」《禮記·樂記》:「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

    加謚號。《左傳·宣公十年》:「改葬幽公,謚之曰靈。」

    康熙字典解釋

    諡【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9畫

    《唐韻》《集韻》《韻會》??神至切,音示。《說文》行之跡也。《爾雅·釋詁》靜也。《疏》人死將葬,誄列其行而作之也。《釋名》曳也。物在後爲曳,言名之於人亦然也。《白虎通》諡之爲言引也。引列行之跡,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增韻》誄行立號以易名也。《汲冢周書》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攻于牧野之中,終葬,乃制諡敘法,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詩·大雅》文王在上。《註》愼也,悉也。生存之行,終始悉錄之以爲諡也。《穀梁傳·范甯註》諡者,所以勸善而懲惡。《禮·檀弓》死諡周道也。《疏》殷以上有生號,仍爲死後之稱,周則死後別立諡。《周禮·春官·大史》小喪賜諡。《疏》賜諡之制實始於周也。

    又《集韻》《類篇》??於賜切,音縊。

    又《集韻》《類篇》??羊至切,音肄。義??同。《類篇》或省作??。與謚別。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諡【卷三】【言部】

    行之跡也。從言、兮、皿。闕。神至切〖注〗徐鍇曰:“兮,聲也。”

    說文解字注

    (謚)行之跡也。周書謚法解、檀弓樂記表記注皆云。謚者、行之跡也。謚跡曡韻。從言。益聲。按各本作從言兮皿闕。此後人妄改也。攷玄應書引說文。謚、行之跡也。從言益聲。五經文字曰。謚、說文也。謚、字林也。字林以謚爲??聲。音呼益反。廣韻曰。諡說文作謚、六書故曰。唐本說文無諡。但有謚。行之跡也。據此四者。說文從言益無疑矣。自呂忱改爲謚。唐宋之閒又或改爲諡。遂有改說文而依字林羼入謚笑皃於部末者。然唐開成石經、宋一代書版皆作謚不作諡。知徐鉉之書不能易天下是非之公也。近宗說文者。不能攷知說文之舊。如汲古閣刊經典依宋作謚矣。而覆改爲諡。可歎也。今正諡爲謚。而刪部末之謚??皃。學者可以撥雲霧而覩青天矣。神至切。古音在十六部。

    諡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諡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