諍怎么讀 諍的意思

漢字 | 諍 |
---|---|
讀音 |
|
注音 | ㄓㄥˋ |
部首 | [讠] 言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8 部外:6 |
異體字 | 諍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繁體字形 | 諍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BE4 |
其它編碼 | 五筆:yqvh 倉頡:ivnsd 鄭碼:srxb 四角:37757 |
筆順編碼 | 45355112 |
筆順筆畫 | 丶フノフフ一一丨 |
筆順名稱 | 點 橫折提 撇 橫撇/橫鉤 橫折 橫 橫 豎鉤 |
諍字的意思
直爽地勸告:諍友。諍言。
諍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諍
(諍)
zhèng ㄓㄥˋ
諫,照直說出人的過錯,叫人改正:諍諫。諍言。諍臣。諍友(能直言規勸的朋友。亦作“爭友”)。〔諍人〕古代傳說中的矮小人種。亦稱“靖人”。紛爭,爭:諍紊(爭論是非)。英語 to expostulate; to remonstrate
德語 verwarnen (V)
法語 avertir franchement
諍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諍
諍 zhēng
〈動〉
(1) 假借為“爭”。爭論;爭訟 [argue]
王鳳為平理諍訟。——《后漢書·劉玄傳》
諍,訟也。——《蒼頡篇》
彼誠以天下之必無仙,而我獨以實有而與之諍,諍之彌久,而彼執之彌回。——晉· 葛洪《抱樸子》
(2) 又如:諍訟(爭論);諍論(爭論);諍藪(爭訟的淵藪);諍辭(爭訟之辭);諍訴(訴訟)
(3) 爭奇;競爭 [contend;forestall]
雖時時與師友有諍有講,然師友總不以我為嫌者,知我無諍心也,彼此各求以自得也。——明· 李贄《與河南吳中丞書》
(4) 又如:諍治(競相采取治國之道);諍心(爭高低之心);諍競(競爭)
(5) 通“爭”。爭奪[contend;vie;strive]
有兩虎諍人而斗者。——《戰國策·秦策二》
阘茸勇敢于饕諍。——《晉書·王沈傳》
(6) 另見 zhèng
基本詞義
◎ 諍
諍 zhèng
〈動〉
(1) (形聲。從言,爭聲。因與言論有關,故從言。“諍”字本作“爭”,“諍”是后起字,意思是強諫。用則可生,不用則死,程度比“諫”重。本義:直言規勸) 同本義(尤指友誼誠摯的勸告) [admonish]
諍,諫也。——《廣雅》
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孝經·諫諍》
(2) 又如:默諍(背地里直言勸告);諍諫(以直言勸止他人的過失);諍臣(能諫諍的臣子);諍戒(告誡)
(3) 另見 zhēng
諍字的辭典解釋
康熙字典解釋
諍【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8畫
《唐韻》《集韻》《韻會》??側迸切,爭去聲。《說文》止也。《韻會》謂止其失也。《正韻》諫諍,救正也。《前漢·王褒傳》諫諍卽見聽。《說苑·臣術篇》有能盡言于君,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
又《列子·湯問篇》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又《集韻》通作爭。《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
又《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音爭。訟也。《後漢·劉聖公傳》平理諍訟。《晉書·王沈·釋時論》闒茸勇敢於饕諍。《註》葉平聲。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諍【卷三】【言部】
止也。從言爭聲。側迸切
說文解字注
(諍)止也。經傳通作爭。從言。爭聲。側逬切。十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