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怎么讀 貊的意思

漢字 | 貊 |
---|---|
讀音 |
|
注音 | ㄇㄛˋ |
部首 | [豸] 豹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3 部外:6 |
異體字 | 貉 貃 貈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C8A |
其它編碼 | 五筆:eedj|edjg 倉頡:bhma 鄭碼:pqan 四角:21262 |
筆順編碼 | 3443533132511 |
筆順筆畫 | ノ丶丶ノフノノ一ノ丨フ一一 |
筆順名稱 | 撇 點 點 撇 彎鉤 撇 撇 橫 撇 豎 橫折 橫 橫 |
貊字的意思
1.我國古代稱東北方的民族。
2.姓。“貉”
貊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貊
mò ㄇㄛˋ
中國古代稱東北方的民族。古書上說的一種野獸。英語 leopard; ancient tribe in northeastern China
德語 still, wortkarg
法語 tapir,tribu du Nord
貊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貊 mò
〈名〉
(1) 古代漢族稱對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稱呼 [a nor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華夏蠻貊。——《書·武成》
(2) 通“寞”。寂寞 [lonely;forlorn;solitary]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詩·大雅·皇矣》
貊字的辭典解釋
古代中國北方的一支民族。《書經·武成》:「華夏蠻貊,岡不率俾。」《文選·李陵·答蘇武書》:「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
康熙字典解釋
貊【酉集中】【豸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6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白切,音陌。本作貉。或作貊。《書·武成》華夏蠻貊。《詩·大雅》其追其貊。《傳》追、貊,國名。
又《詩·大雅》貊其德音。《傳》靜也。《箋》德政應和曰貊。
又獸名。《後漢·西南夷傳》哀牢夷,出貊獸。《註》《南中八郡志》曰:貊大如驢,狀頗似熊,多力,食鐵,所觸無不拉。《廣志》曰:貊色蒼白,其皮溫煖。
又《韻補》葉末各切。《張載·七命》華裔之奚,流荒之貊。語不傳于輶軒,地不被乎正朔。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貉【卷九】【豸部】
北方豸穜。從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爲言惡也。”莫白切
說文解字注
(貉)北方貉。各本奪貉字。今補。此與西方羌從羊、北方狄從犬、南方蠻從蟲、東南閩越從蟲、東方夷從大、參合觀之。鄭司農云。北方曰貉、曰狄。周禮大甸。獵祭表貉。注云。貉讀爲十百之百。豸穜也。從豸。長脊獸之穜也。故從豸。各聲。莫白切。古音在五部。下各切。俗作貊。孔子曰。貉之言貉貉惡也。七字一句。各本作貉之爲言惡也。今依尚書音義、五經文字正。尚書音義作貊貊。淺人所改耳。貉與惡?韻。貉貉、惡皃。○貂貉二篆各本在犴篆之後。貆貍篆之前。今以蟲部之蠻閩、次於以蟲爲象之末。犬部之狄、次於犬末。羊部之羌、次於羊末。人部之僥、次於人末。大部夷字、次於大末。依類求之。移易次此。必有合乎古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