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的讀音 轉眼之間的意思
【解釋】轉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時間。形容極短的時間。【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葛衣記·薦之知信》:“無端平地起波濤,轉眼之間忘久要。”
- 轉
- 眼
- 之
- 間
“轉眼之間”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uǎn yǎn zhī jiān]
- 漢字注音:
- ㄓㄨㄢˇ ㄧㄢˇ ㄓ ㄐㄧㄢ
- 簡繁字形:
- 轉眼之間
- 是否常用:
- 否
“轉眼之間”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一眨眼的工夫,形容極短促的時間。辭典解釋
轉眼之間 zhuǎn yǎn zhī jiān ㄓㄨㄢˇ ㄧㄢˇ ㄓ ㄐㄧㄢ 形容很短的時間。《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一三.葛衣記.薦之知信》:「無端平地起波濤,轉眼之間忘久要。」《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豈知轉眼之間,灰飛煙滅,金山化作冰山,極是不難的事。」也作「轉瞬之間」。
網絡解釋
【解釋】轉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時間。形容極短的時間。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葛衣記·薦之知信》:“無端平地起波濤,轉眼之間忘久要。”
“轉眼之間”的單字解釋
【轉】:1.車運;轉運。2.翻轉。3.輾轉。4.棄屍。5.移動。6.返回。7.轉向,改變行動的方向。8.變化;改變。9.逃避。10.搖動;飄蕩。11.按著歌聲節拍跳舞。12.轉調。13.誦,讀。14.賣;轉讓。15.傳遞;轉交。16.翻,成倍的增加。17.遷職。18.再耕。19.纏繞。20.書法術語。用筆圓轉回旋之意。21.舊時詩文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22.量詞。道家煉丹的次數叫轉。23.量詞。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古樂府《木蘭詩》:“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彊。”24.副詞。反而;反倒。25.副詞。漸漸;更加。26.同“囀”。婉轉發聲。亦指婉轉的歌聲。27.用同“賺”
【眼】:1.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通稱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針扎一個眼兒。3.(眼兒)指事物的關鍵所在:節骨眼兒。4.圍棋用語,由同色棋子圍住的一個或兩個空交叉點。5.戲曲中的拍子:二黃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窯洞:一眼井。一眼舊窯洞。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間】:均同“間”。
“轉眼之間”的相關詞語
* 轉眼之間的讀音是:zhuǎn yǎn zhī jiān,轉眼之間的意思:【解釋】轉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時間。形容極短的時間。【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葛衣記·薦之知信》:“無端平地起波濤,轉眼之間忘久要。”
基本解釋
一眨眼的工夫,形容極短促的時間。辭典解釋
轉眼之間 zhuǎn yǎn zhī jiān ㄓㄨㄢˇ ㄧㄢˇ ㄓ ㄐㄧㄢ形容很短的時間。《群音類選.官腔類.卷一三.葛衣記.薦之知信》:「無端平地起波濤,轉眼之間忘久要。」《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豈知轉眼之間,灰飛煙滅,金山化作冰山,極是不難的事。」也作「轉瞬之間」。
【解釋】轉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時間。形容極短的時間。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葛衣記·薦之知信》:“無端平地起波濤,轉眼之間忘久要。”
【轉】:1.車運;轉運。2.翻轉。3.輾轉。4.棄屍。5.移動。6.返回。7.轉向,改變行動的方向。8.變化;改變。9.逃避。10.搖動;飄蕩。11.按著歌聲節拍跳舞。12.轉調。13.誦,讀。14.賣;轉讓。15.傳遞;轉交。16.翻,成倍的增加。17.遷職。18.再耕。19.纏繞。20.書法術語。用筆圓轉回旋之意。21.舊時詩文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22.量詞。道家煉丹的次數叫轉。23.量詞。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古樂府《木蘭詩》:“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彊。”24.副詞。反而;反倒。25.副詞。漸漸;更加。26.同“囀”。婉轉發聲。亦指婉轉的歌聲。27.用同“賺”
【眼】:1.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通稱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針扎一個眼兒。3.(眼兒)指事物的關鍵所在:節骨眼兒。4.圍棋用語,由同色棋子圍住的一個或兩個空交叉點。5.戲曲中的拍子:二黃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窯洞:一眼井。一眼舊窯洞。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間】:均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