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汾陽的讀音 郭汾陽的意思
郭汾陽 (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別稱)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后,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于閑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評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并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大歷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 郭
- 汾
- 陽
“郭汾陽”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guō fén yáng]
- 漢字注音:
- ㄍㄨㄛ ㄈㄣˊ ㄧㄤˊ
- 簡繁字形:
- 郭汾陽
- 是否常用:
- 否
“郭汾陽”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指唐名將郭子儀。安史之亂平息以后,郭子儀功封汾陽王,故稱。 辭典解釋
郭汾陽 guō fén yáng ㄍㄨㄛ ㄈㄣˊ ㄧㄤˊ 人名。指唐朝名將郭子儀,曾平定安史之亂。參見「郭子儀」條。
清.袁枚〈謁岳王墓〉詩:「天意小朝廷已定,那容公作郭汾陽。」
網絡解釋
郭汾陽 (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別稱)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后,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于閑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評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并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大歷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郭汾陽”的單字解釋
【郭】:1.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城郭。東郭。2.物體周圍的邊或框:耳郭。3.姓。
【汾】:汾河,水名,在山西。
【陽】:1.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存在于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中的兩大對立面之一(跟“陰”相對):陰陽二氣。2.太陽;日光:陽光。陽歷。陽坡。朝陽。向陽。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陽(在衡山之南)。洛陽(在洛河之北)。4.凸出的:陽文。5.外露的;表面的:陽溝。陽奉陰違。6.指屬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陽宅。陽間。陽壽。7.帶正電的:陽電。陽極。8.指男性生殖器。9.姓。
“郭汾陽”的相關詞語
* 郭汾陽的讀音是:guō fén yáng,郭汾陽的意思:郭汾陽 (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別稱)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后,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于閑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評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并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大歷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基本解釋
指唐名將郭子儀。安史之亂平息以后,郭子儀功封汾陽王,故稱。辭典解釋
郭汾陽 guō fén yáng ㄍㄨㄛ ㄈㄣˊ ㄧㄤˊ人名。指唐朝名將郭子儀,曾平定安史之亂。參見「郭子儀」條。
清.袁枚〈謁岳王墓〉詩:「天意小朝廷已定,那容公作郭汾陽。」
郭汾陽 (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別稱)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后,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于閑官。寶應元年(762年)初,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評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并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大歷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郭】:1.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城郭。東郭。2.物體周圍的邊或框:耳郭。3.姓。
【汾】:汾河,水名,在山西。
【陽】:1.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存在于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中的兩大對立面之一(跟“陰”相對):陰陽二氣。2.太陽;日光:陽光。陽歷。陽坡。朝陽。向陽。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陽(在衡山之南)。洛陽(在洛河之北)。4.凸出的:陽文。5.外露的;表面的:陽溝。陽奉陰違。6.指屬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陽宅。陽間。陽壽。7.帶正電的:陽電。陽極。8.指男性生殖器。9.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