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吻的讀音 鉤吻的意思
鉤吻 (馬錢科鉤吻屬植物)鉤吻(學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是馬錢科、鉤吻屬常綠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棱;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除苞片邊緣和花梗幼時被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種子扁壓狀橢圓形或腎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齒裂狀膜質翅。5-11月開花,7月至翌年3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也有分布。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叢中或潮濕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主要功效:破積拔毒,祛瘀止痛,殺蟲止癢。鎮痛;鎮靜;抗炎;散瞳;抗腫瘤;毒性。主治疥癩,濕疹,瘰疬,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鉤
- 吻
“鉤吻”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gōu wěn]
- 漢字注音:
- ㄍㄡ ㄨㄣˇ
- 簡繁字形:
- 鉤吻
- 是否常用:
- 否
“鉤吻”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常綠灌木。纏繞莖,葉子卵形或披針形,花黃色,果實為蒴果,種子有毒,中醫入藥。也稱斷腸草、大茶藥、火把花、葫蔓藤、野葛、毒根、黃藤等。勾曲的鳥嘴。如鷹、鷲之類的喙。辭典解釋
鉤吻 gōu wěn ㄍㄡ ㄨㄣˇ 植物名。胡蔓藤科胡蔓藤屬,常綠繞纏灌木。產于我國云南、廣東、福建,印度亦有生產。平滑無毛,樹皮栓質。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淡黃色,萼呈卵形,花冠為漏斗狀,內面有斑點。蒴果膨大,內含種子。根及葉含劇毒,可治神經痛、氣喘 、百日咳。
也稱為「胡蔓藤」、「胡蔓草」、「相思草」、「野葛」。
形狀鉤曲的鳥嘴,如鷹、鷲等的嘴。
網絡解釋
鉤吻 (馬錢科鉤吻屬植物)
鉤吻(學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是馬錢科、鉤吻屬常綠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棱;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除苞片邊緣和花梗幼時被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種子扁壓狀橢圓形或腎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齒裂狀膜質翅。5-11月開花,7月至翌年3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也有分布。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叢中或潮濕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主要功效:破積拔毒,祛瘀止痛,殺蟲止癢。鎮痛;鎮靜;抗炎;散瞳;抗腫瘤;毒性。主治疥癩,濕疹,瘰疬,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鉤吻”的單字解釋
“鉤吻”的相關詞語
* 鉤吻的讀音是:gōu wěn,鉤吻的意思:鉤吻 (馬錢科鉤吻屬植物)鉤吻(學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是馬錢科、鉤吻屬常綠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棱;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除苞片邊緣和花梗幼時被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種子扁壓狀橢圓形或腎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齒裂狀膜質翅。5-11月開花,7月至翌年3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也有分布。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叢中或潮濕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主要功效:破積拔毒,祛瘀止痛,殺蟲止癢。鎮痛;鎮靜;抗炎;散瞳;抗腫瘤;毒性。主治疥癩,濕疹,瘰疬,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解釋
常綠灌木。纏繞莖,葉子卵形或披針形,花黃色,果實為蒴果,種子有毒,中醫入藥。也稱斷腸草、大茶藥、火把花、葫蔓藤、野葛、毒根、黃藤等。勾曲的鳥嘴。如鷹、鷲之類的喙。辭典解釋
鉤吻 gōu wěn ㄍㄡ ㄨㄣˇ植物名。胡蔓藤科胡蔓藤屬,常綠繞纏灌木。產于我國云南、廣東、福建,印度亦有生產。平滑無毛,樹皮栓質。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淡黃色,萼呈卵形,花冠為漏斗狀,內面有斑點。蒴果膨大,內含種子。根及葉含劇毒,可治神經痛、氣喘 、百日咳。
也稱為「胡蔓藤」、「胡蔓草」、「相思草」、「野葛」。
形狀鉤曲的鳥嘴,如鷹、鷲等的嘴。
鉤吻 (馬錢科鉤吻屬植物)
鉤吻(學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 Champ. ) Benth.),是馬錢科、鉤吻屬常綠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幼時具縱棱;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除苞片邊緣和花梗幼時被毛外,全株均無毛。葉片膜質,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種子扁壓狀橢圓形或腎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齒裂狀膜質翅。5-11月開花,7月至翌年3月結果。分布于中國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也有分布。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叢中或潮濕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
主要功效:破積拔毒,祛瘀止痛,殺蟲止癢。鎮痛;鎮靜;抗炎;散瞳;抗腫瘤;毒性。主治疥癩,濕疹,瘰疬,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