闈墨的讀音 闈墨的意思
闈墨 別稱“試錄”。闈,科舉時代的試院。墨,試卷。明清將鄉、會試中式文章,選刻成書,明稱小錄,清稱闈墨。考場中應試者用墨筆,送試官前再經朱筆謄寫,故試卷有朱、墨二本。《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康熙九年議準:嗣后每年鄉、會試卷,禮部選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頒行天下。一應坊間私刻,嚴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復準:刊刻闈墨,務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發刻者,交部議處。” 《曾國藩家書》-收到家中寄來諸物63頁:“曾受恬自南京歸,余寄回銀四百兩,高麗參半斤,鹿膠阿膠共五斤、闈墨二十部。”
- 闈
- 墨
“闈墨”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éi mò]
- 漢字注音:
- ㄨㄟˊ ㄇㄛˋ
- 簡繁字形:
- 闈墨
- 是否常用:
- 是
“闈墨”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闈墨 wéimò
[selections from papers of successful condidates at imperial examination] 清代指把鄉試、會試選出的文章編印成的文集
刊刻闈墨,務照原卷。——《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
辭典解釋
闈墨 wéi mò ㄨㄟˊ ㄇㄛˋ 科舉時代鄉、會試選印發行中式者的作品,稱為「闈墨」。
網絡解釋
闈墨
別稱“試錄”。闈,科舉時代的試院。墨,試卷。明清將鄉、會試中式文章,選刻成書,明稱小錄,清稱闈墨。考場中應試者用墨筆,送試官前再經朱筆謄寫,故試卷有朱、墨二本。《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康熙九年議準:嗣后每年鄉、會試卷,禮部選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頒行天下。一應坊間私刻,嚴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復準:刊刻闈墨,務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發刻者,交部議處。”
《曾國藩家書》-收到家中寄來諸物63頁:“曾受恬自南京歸,余寄回銀四百兩,高麗參半斤,鹿膠阿膠共五斤、闈墨二十部。”
“闈墨”的單字解釋
【闈】:1.古代宮殿的旁門:宮闈。2.科舉時代稱考場:入闈。
【墨】:1.寫字繪畫的用品,是用煤煙或松煙等制成的黑色塊狀物,間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別種顏色的,也指用墨和水研出來的汁:一塊墨。一錠墨。研墨。筆墨紙硯。墨太稠了。2.泛指寫字、繪畫或印刷用的某種顏料:墨水。油墨。3.借指寫的字和畫的畫:墨寶。遺墨。4.比喻學問或讀書識字的能力:胸無點墨。5.木工打直線用的墨線,借指規矩、準則:繩墨。矩墨。6.黑或近于黑的:墨菊。墨鏡。7.貪污:貪墨。墨吏。8.古代的一種刑罰,刺面或額,染上黑色,作為標記。也叫黥。9.(Mò)指墨家。10.姓。11.指墨西哥:墨洋(墨西哥銀圓)。
“闈墨”的相關詞語
“闈墨”造句
許杏林說,通過這本《會試闈墨》可以看到,當年有276人中進士,而且有名有姓,非常確切,這與《清史稿》中的記載不盡相同。
考官惜才,四篇文章均以范文作“闈墨選刻”。
闈墨類似于現在的高考滿分作文,或者高分作文集。
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見闈墨,相視而驚,細詢始知其異。
平時沒事,吃完了飯在燈下揣摩新科闈墨。
與末代狀元劉春霖同科的進士人數說法不一,根據清史稿的記載,1905年末代科舉共有273人中進士,但從《會試闈墨》一書中,卻只有276人。
倆師傅見智勇學業方面如此突出,又有了鄉試資格,便決定在八股、時文、闈墨文字等方面讓智勇多看多寫,兩人再給予指導,這樣今年鄉試的話把握更大一些。
此外,寧波教育博物館還保存有寧波最后一位狀元章鋆的闈墨卷,也就是科舉殿試考卷,距今已有163年。
* 闈墨的讀音是:wéi mò,闈墨的意思:闈墨 別稱“試錄”。闈,科舉時代的試院。墨,試卷。明清將鄉、會試中式文章,選刻成書,明稱小錄,清稱闈墨。考場中應試者用墨筆,送試官前再經朱筆謄寫,故試卷有朱、墨二本。《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康熙九年議準:嗣后每年鄉、會試卷,禮部選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頒行天下。一應坊間私刻,嚴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復準:刊刻闈墨,務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發刻者,交部議處。” 《曾國藩家書》-收到家中寄來諸物63頁:“曾受恬自南京歸,余寄回銀四百兩,高麗參半斤,鹿膠阿膠共五斤、闈墨二十部。”
基本解釋
闈墨 wéimò
[selections from papers of successful condidates at imperial examination] 清代指把鄉試、會試選出的文章編印成的文集
刊刻闈墨,務照原卷。——《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
辭典解釋
闈墨 wéi mò ㄨㄟˊ ㄇㄛˋ科舉時代鄉、會試選印發行中式者的作品,稱為「闈墨」。
闈墨
別稱“試錄”。闈,科舉時代的試院。墨,試卷。明清將鄉、會試中式文章,選刻成書,明稱小錄,清稱闈墨。考場中應試者用墨筆,送試官前再經朱筆謄寫,故試卷有朱、墨二本。《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康熙九年議準:嗣后每年鄉、會試卷,禮部選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頒行天下。一應坊間私刻,嚴行禁止。”又:“三十二年復準:刊刻闈墨,務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發刻者,交部議處。”《曾國藩家書》-收到家中寄來諸物63頁:“曾受恬自南京歸,余寄回銀四百兩,高麗參半斤,鹿膠阿膠共五斤、闈墨二十部。”

【闈】:1.古代宮殿的旁門:宮闈。2.科舉時代稱考場:入闈。
【墨】:1.寫字繪畫的用品,是用煤煙或松煙等制成的黑色塊狀物,間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別種顏色的,也指用墨和水研出來的汁:一塊墨。一錠墨。研墨。筆墨紙硯。墨太稠了。2.泛指寫字、繪畫或印刷用的某種顏料:墨水。油墨。3.借指寫的字和畫的畫:墨寶。遺墨。4.比喻學問或讀書識字的能力:胸無點墨。5.木工打直線用的墨線,借指規矩、準則:繩墨。矩墨。6.黑或近于黑的:墨菊。墨鏡。7.貪污:貪墨。墨吏。8.古代的一種刑罰,刺面或額,染上黑色,作為標記。也叫黥。9.(Mò)指墨家。10.姓。11.指墨西哥:墨洋(墨西哥銀圓)。
許杏林說,通過這本《會試闈墨》可以看到,當年有276人中進士,而且有名有姓,非常確切,這與《清史稿》中的記載不盡相同。
考官惜才,四篇文章均以范文作“闈墨選刻”。
闈墨類似于現在的高考滿分作文,或者高分作文集。
同社生素揶揄之;及見闈墨,相視而驚,細詢始知其異。
平時沒事,吃完了飯在燈下揣摩新科闈墨。
與末代狀元劉春霖同科的進士人數說法不一,根據清史稿的記載,1905年末代科舉共有273人中進士,但從《會試闈墨》一書中,卻只有276人。
倆師傅見智勇學業方面如此突出,又有了鄉試資格,便決定在八股、時文、闈墨文字等方面讓智勇多看多寫,兩人再給予指導,這樣今年鄉試的話把握更大一些。
此外,寧波教育博物館還保存有寧波最后一位狀元章鋆的闈墨卷,也就是科舉殿試考卷,距今已有1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