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的讀音 阿羅漢的意思
阿羅漢 (佛教術語)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圣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最高果位。 Arhat]∶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南傳上座部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 阿
- 羅
- 漢
“阿羅漢”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ā luó hàn]
- 漢字注音:
- ㄚ ㄌㄨㄛˊ ㄏㄢˋ
- 簡繁字形:
- 阿羅漢
- 是否常用:
- 否
“阿羅漢”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阿羅漢 āluóhàn
[Arhat] [佛教用語]∶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辭典解釋
阿羅漢 ā luó hàn ㄚ ㄌㄨㄛˊ ㄏㄢˋ 佛教的果位。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后,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
《阿育王傳.卷五》:「說法已竟,便得阿羅漢。」
也稱為「羅漢」。
英語 arhat (Sanskrit)?, a holy man who has left behind all earthly desires and concerns and attained nirvana (Buddhism)?
德語 Arhat (Sprachw)?
網絡解釋
阿羅漢 (佛教術語)
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圣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最高果位。
Arhat]∶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南傳上座部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阿羅漢”的單字解釋
【阿】:[ā]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阿大。阿寶。阿唐。2.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諛。剛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崇阿。3.彎曲的地方:山阿。4.指山東東阿:阿膠。5.姓。
【羅】:1.捕鳥的網:~網。2.張網捕捉:~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雀(形容門庭冷落)。3.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請人才)。網~。包~。~織罪名(虛構罪名,陷害無辜)。4.散佈:~列。5.過濾流質或篩細粉末用的器具:絹~。6.用羅篩東西:~面。7.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綺。~扇。8.量詞,用於商業,一羅合十二打。9.同“腡”。10.姓。
【漢】:同“漢”。
“阿羅漢”的相關詞語
* 阿羅漢的讀音是:ā luó hàn,阿羅漢的意思:阿羅漢 (佛教術語)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圣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最高果位。 Arhat]∶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南傳上座部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基本解釋
阿羅漢 āluóhàn
[Arhat] [佛教用語]∶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辭典解釋
阿羅漢 ā luó hàn ㄚ ㄌㄨㄛˊ ㄏㄢˋ佛教的果位。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后,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
《阿育王傳.卷五》:「說法已竟,便得阿羅漢。」
也稱為「羅漢」。
英語 arhat (Sanskrit)?, a holy man who has left behind all earthly desires and concerns and attained nirvana (Buddhism)?
德語 Arhat (Sprachw)?
阿羅漢 (佛教術語)
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圣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最高果位。
Arhat]∶梵語的音譯,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南傳上座部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音譯(Arhat)。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阿】:[ā]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阿大。阿寶。阿唐。2.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諛。剛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崇阿。3.彎曲的地方:山阿。4.指山東東阿:阿膠。5.姓。
【羅】:1.捕鳥的網:~網。2.張網捕捉:~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雀(形容門庭冷落)。3.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請人才)。網~。包~。~織罪名(虛構罪名,陷害無辜)。4.散佈:~列。5.過濾流質或篩細粉末用的器具:絹~。6.用羅篩東西:~面。7.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綺。~扇。8.量詞,用於商業,一羅合十二打。9.同“腡”。10.姓。
【漢】:同“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