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黍之約的讀音 雞黍之約的意思
辭典解釋雞黍之約 jī shǔ zhī yuē 漢人范式與張劭相約,于二年后將拜訪張劭家鄉。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請他的母親準備雞黍,以待范式的來訪,但張母認為相約已久,范式不一定會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遠從山陽來到汝南。典出《后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式傳》。后用以指朋友之間互守誠信的邀約。 《幼學瓊林.卷二.朋友賓主類》:「膠漆相投,陳重之與雷義。雞黍之約,元伯之與巨卿。」
- 雞
- 黍
- 之
- 約
“雞黍之約”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ī shǔ zhī yuē]
- 漢字注音:
- ㄐㄧ ㄕㄨˇ ㄓ ㄩㄝ
- 簡繁字形:
- 雞黍之約
- 是否常用:
- 否
“雞黍之約”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雞黍之約 jī shǔ zhī yuē ㄐㄧ ㄕㄨˇ ㄓ ㄩㄝ 漢人范式與張劭相約,于二年后將拜訪張劭家鄉。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請他的母親準備雞黍,以待范式的來訪,但張母認為相約已久,范式不一定會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遠從山陽來到汝南。典出《后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式傳》。后用以指朋友之間互守誠信的邀約。
《幼學瓊林.卷二.朋友賓主類》:「膠漆相投,陳重之與雷義。雞黍之約,元伯之與巨卿。」
網絡解釋
“雞黍之約”的單字解釋
【雞】:同“雞”。
【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黃米,性黏,可釀酒。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約】:[yuē]1.纏束;環束。2.繩子。3.約束;檢束。4.阻止;攔阻。5.指防水、攔水的堤壩。6.少;省減;簡約。7.簡要;簡單。8.貧困。9.引申為衰減。10.卑微;卑下。11.以語言或文字訂立共同應遵守的條件。12.邀結;邀請。13.置辦配備。14.屈折內縮。15.求取。16.估量。17.塗飾。18.掠,拂過。19.籠罩。20.大略;大約。21.數學上的約分。參見“約分”。22.姓。古有約續。見《通志·氏族五》。[yāo]方言。用秤稱。
“雞黍之約”的相關詞語
* 雞黍之約的讀音是:jī shǔ zhī yuē,雞黍之約的意思:辭典解釋雞黍之約 jī shǔ zhī yuē 漢人范式與張劭相約,于二年后將拜訪張劭家鄉。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請他的母親準備雞黍,以待范式的來訪,但張母認為相約已久,范式不一定會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遠從山陽來到汝南。典出《后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式傳》。后用以指朋友之間互守誠信的邀約。 《幼學瓊林.卷二.朋友賓主類》:「膠漆相投,陳重之與雷義。雞黍之約,元伯之與巨卿。」
辭典解釋
雞黍之約 jī shǔ zhī yuē ㄐㄧ ㄕㄨˇ ㄓ ㄩㄝ漢人范式與張劭相約,于二年后將拜訪張劭家鄉。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請他的母親準備雞黍,以待范式的來訪,但張母認為相約已久,范式不一定會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遠從山陽來到汝南。典出《后漢書.卷八一.獨行傳.范式傳》。后用以指朋友之間互守誠信的邀約。
《幼學瓊林.卷二.朋友賓主類》:「膠漆相投,陳重之與雷義。雞黍之約,元伯之與巨卿。」
【雞】:同“雞”。
【黍】: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碾成米叫黃米,性黏,可釀酒。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約】:[yuē]1.纏束;環束。2.繩子。3.約束;檢束。4.阻止;攔阻。5.指防水、攔水的堤壩。6.少;省減;簡約。7.簡要;簡單。8.貧困。9.引申為衰減。10.卑微;卑下。11.以語言或文字訂立共同應遵守的條件。12.邀結;邀請。13.置辦配備。14.屈折內縮。15.求取。16.估量。17.塗飾。18.掠,拂過。19.籠罩。20.大略;大約。21.數學上的約分。參見“約分”。22.姓。古有約續。見《通志·氏族五》。[yāo]方言。用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