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言之隱的讀音 難言之隱的意思
【解釋】隱藏在內心深處不便說出口的原因或事情。【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總覺得無論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總有許多難言之隱的;若要問其所以然之故,卻是給婦人女子弄出來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近義詞】難以啟齒、不可告人、秘而不宣【反義詞】公布于眾、開誠布公【語法】偏正式;作賓語;
- 難
- 言
- 之
- 隱
“難言之隱”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nán yán zhī yǐn]
- 漢字注音:
- ㄋㄢˊ ㄧㄢˊ ㄓ ㄧㄣˇ
- 簡繁字形:
- 難言之隱
- 是否常用:
- 是
“難言之隱”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難言之隱 nányánzhīyǐn
[be hard to state what ails one in the mird;painful topic;sth.hard to speak out] 隱藏在內心深處難以說出口的事
辭典解釋
難言之隱 nán yán zhī yǐn ㄋㄢˊ ㄧㄢˊ ㄓ ㄧㄣˇ 藏在內心深處,難以說出口的事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七回》:「我近來閱歷又多了幾年,見事也多了幾件,總覺無論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總有許多難言之隱的。」
英語 a hidden trouble hard to mention (idiom)?, sth too embarrassing to mention, an embarrassing illness
網絡解釋
【解釋】隱藏在內心深處不便說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總覺得無論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總有許多難言之隱的;若要問其所以然之故,卻是給婦人女子弄出來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
【近義詞】難以啟齒、不可告人、秘而不宣
【反義詞】公布于眾、開誠布公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
“難言之隱”的單字解釋
【難】:[nán]1.困難;不易。2.使困難;使感到困難。3.不能;不好。4.厭惡;忌恨。5.方言。現在。[nàn]1.危難;禍患。2.引申為罹難。3.變亂。4.仇敵。5.拒斥。6.責難;詰問。7.疑問,疑難。8.畏懼;擔心。9.謹慎。10.同“戁”。恭敬。
【言】:1.話:言語。語言。格言。諾言。發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說:言之有理。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五言詩。萬言書。全書近二十萬言。4.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難言之隱”的相關詞語
* 難言之隱的讀音是:nán yán zhī yǐn,難言之隱的意思:【解釋】隱藏在內心深處不便說出口的原因或事情。【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總覺得無論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總有許多難言之隱的;若要問其所以然之故,卻是給婦人女子弄出來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近義詞】難以啟齒、不可告人、秘而不宣【反義詞】公布于眾、開誠布公【語法】偏正式;作賓語;
基本解釋
難言之隱 nányánzhīyǐn
[be hard to state what ails one in the mird;painful topic;sth.hard to speak out] 隱藏在內心深處難以說出口的事
辭典解釋
難言之隱 nán yán zhī yǐn ㄋㄢˊ ㄧㄢˊ ㄓ ㄧㄣˇ藏在內心深處,難以說出口的事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七回》:「我近來閱歷又多了幾年,見事也多了幾件,總覺無論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總有許多難言之隱的。」
英語 a hidden trouble hard to mention (idiom)?, sth too embarrassing to mention, an embarrassing illness
【解釋】隱藏在內心深處不便說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總覺得無論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總有許多難言之隱的;若要問其所以然之故,卻是給婦人女子弄出來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
【近義詞】難以啟齒、不可告人、秘而不宣
【反義詞】公布于眾、開誠布公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

【難】:[nán]1.困難;不易。2.使困難;使感到困難。3.不能;不好。4.厭惡;忌恨。5.方言。現在。[nàn]1.危難;禍患。2.引申為罹難。3.變亂。4.仇敵。5.拒斥。6.責難;詰問。7.疑問,疑難。8.畏懼;擔心。9.謹慎。10.同“戁”。恭敬。
【言】:1.話:言語。語言。格言。諾言。發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說:言之有理。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漢語的一個字叫一言:五言詩。萬言書。全書近二十萬言。4.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