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怎么讀 黏的意思

漢字 | 黏 |
---|---|
讀音 |
|
注音 | ㄋㄧㄢˊ |
部首 | [黍] 黍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7 部外:5 |
異體字 | ? 粘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ECF |
其它編碼 | 五筆:twik 倉頡:heyr 鄭碼:mfij 四角:21960 |
筆順編碼 | 31234342413421251 |
筆順筆畫 | ノ一丨ノ丶ノ丶丨丶一ノ丶丨一丨フ一 |
筆順名稱 | 撇 橫 豎 撇 點 撇 點 豎鉤 點 提 點 點 豎 橫 豎 橫折 橫 |
黏字的意思
像糨糊、膠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黏合。黏液。這江米很黏。
黏字的基本解釋
● 黏
nián ㄋㄧㄢˊ
像膠或糨糊的性質:黏性。黏液。黏土。黏米。
英語 stick to; glutinous, sticky; glue
德語 klebrig, pappig"
法語 collant,glutineux
黏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黏 nián
〈動〉
(1) 粘連;膠合 [adhere;glue;paste;stick]
黏,相著也。從黍,占聲。字亦作粘。——《說文》
黏,合也。——《蒼頡篇》
則無黏滯之音矣。——《禮記·樂記》
又如:黏貼(黏附張貼);黏帶(黏連牽掛);黏補(修補);黏接(黏合連接)
(2) 貼近;接貼 [press close to]。
如:黏天(貼近天,仿佛與天相連);黏空(聳入高空,仿佛與天相連)
詞性變化
◎ 黏 nián
〈形〉
具有黏性的。同“粘” [glutinous;sticky]。
如:黏米;黏土;黏濕(黏糊潮濕)
黏字的辭典解釋
膠附、黏住。如:「黏貼」、「黏照片」、「黏郵票」。漢·王褒〈僮約〉:「黏雀張烏,結網捕魚。」
糾纏。如:「這小孩子很黏人。」
形有黏性的。如:「黏液」、「黏土」。唐·白居易〈三謠·朱藤謠〉:「泥黏雪滑,足力不堪。」
名一種圍棋下法。將兩顆棋子相連接,以鞏固陣地與解除對方威脅或進攻。
詩句平仄協調稱為「黏」,失調稱為「失黏」。
康熙字典解釋
黏【亥集下】【黍部】 康熙筆畫:17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女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尼占切,??音?。《說文》相著也。《廣韻》黏麴。
又《韻會》亦作溓。《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註》鄭司農云:溓讀爲黏。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黏蟬縣。
又《正韻》尼欠切,聶上聲。《集韻》?也。《正韻》膠黏。
又稠也。俗作粘。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黏【卷七】【黍部】
相箸也。從黍占聲。女廉切
說文解字注
(黏)相箸也。有叚溓爲黏者。如攷工記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是。從黍。占聲。女廉切。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