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節的讀音 龍虎節的意思
龍虎節 拼音:lóng hǔ jié 注音:ㄌㄨㄙˊ ㄏㄨˇ ㄐㄧㄝ ˊ 解釋:飾有龍形、虎形的符節。古代龍形符節用于澤國,虎形符節用于山國。 唐 劉禹錫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之一:“五驅龍虎節,一入鳳凰池。” 出處: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龍虎節》:“ 唐 節制皆從太府寺,準《三禮》定之。《周禮》云:‘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 龍
- 虎
- 節
“龍虎節”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óng hǔ jié]
- 漢字注音:
- ㄌㄨㄥˊ ㄏㄨˇ ㄐㄧㄝ ˊ
- 簡繁字形:
- 龍虎節
- 是否常用:
- 否
“龍虎節”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飾有龍形、虎形的符節。古代龍形符節用于澤國,虎形符節用于山國。
網絡解釋
龍虎節
拼音:lóng hǔ jié
注音:ㄌㄨㄙˊ ㄏㄨˇ ㄐㄧㄝ ˊ
解釋:飾有龍形、虎形的符節。古代龍形符節用于澤國,虎形符節用于山國。 唐 劉禹錫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之一:“五驅龍虎節,一入鳳凰池。”
出處: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龍虎節》:“ 唐 節制皆從太府寺,準《三禮》定之。《周禮》云:‘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龍虎節”的單字解釋
【龍】:1.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頭生角、鬚,身長,有鱗、爪。《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2.古代帝王的象徵。漢·王充《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3.比喻首領或豪傑才俊:“人中之龍”。《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4.古生物學上指有腳、尾的巨大爬蟲類:“恐龍”、“雷龍”、“暴龍”、“翼手龍”。5.像龍形的長條物:“水龍”、“車水馬龍”。6.姓。如秦代有龍且。7.二一四部首之一。
【虎】: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善游泳,不善爬樹,夜里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將。虎虎有生氣。3.露出兇相:虎起臉。4.姓。5.同“唬”。
【節】:同“節”。
“龍虎節”的相關詞語
* 龍虎節的讀音是:lóng hǔ jié,龍虎節的意思:龍虎節 拼音:lóng hǔ jié 注音:ㄌㄨㄙˊ ㄏㄨˇ ㄐㄧㄝ ˊ 解釋:飾有龍形、虎形的符節。古代龍形符節用于澤國,虎形符節用于山國。 唐 劉禹錫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之一:“五驅龍虎節,一入鳳凰池。” 出處: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龍虎節》:“ 唐 節制皆從太府寺,準《三禮》定之。《周禮》云:‘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基本解釋
飾有龍形、虎形的符節。古代龍形符節用于澤國,虎形符節用于山國。龍虎節
拼音:lóng hǔ jié注音:ㄌㄨㄙˊ ㄏㄨˇ ㄐㄧㄝ ˊ
解釋:飾有龍形、虎形的符節。古代龍形符節用于澤國,虎形符節用于山國。 唐 劉禹錫 《湖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挽歌》之一:“五驅龍虎節,一入鳳凰池。”
出處: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龍虎節》:“ 唐 節制皆從太府寺,準《三禮》定之。《周禮》云:‘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龍】:1.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頭生角、鬚,身長,有鱗、爪。《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2.古代帝王的象徵。漢·王充《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3.比喻首領或豪傑才俊:“人中之龍”。《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4.古生物學上指有腳、尾的巨大爬蟲類:“恐龍”、“雷龍”、“暴龍”、“翼手龍”。5.像龍形的長條物:“水龍”、“車水馬龍”。6.姓。如秦代有龍且。7.二一四部首之一。
【虎】: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善游泳,不善爬樹,夜里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將。虎虎有生氣。3.露出兇相:虎起臉。4.姓。5.同“唬”。
【節】: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