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字組詞 噶的詞語
噶字的常見組詞有:準噶爾盆地、準噶爾盆地、坦噶尼喀湖、薩噶達娃節、達嚕噶齊、準噶爾、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喀什噶爾、噶布倫、噶點兒、噶廈、噶當派、噶倫、瑪爾噶、噶舉派、噶個點兒、噶大克、瑪爾噶、斯多噶學派、達嚕噶齊、巴斯噶、巴士噶語言、準噶爾、薩噶達娃節、噶舉派、噶啷啷、噶隆、噶點兒、噶嘣、噶拉,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噶字的意思
gá 1.〔噶倫〕中國原西藏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員。2.〔噶廈〕藏語“發布命令的機關”,即中國原西藏地方政府,由噶倫四人組成,一九五九年后解散。3.譯音字。
含有噶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準噶爾盆地 | 準噶爾盆地 Zhǔngá ěr Péndì 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天山之間的略成三角形的盆地,面積2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撥500米。盆地中部為沙漠,盆地南緣為新疆重要農業區——瑪納斯墾區。煤、石油儲藏豐富辭典解釋準噶爾盆地 zhǔn gá ěr pén dì ㄓㄨㄣˇ ㄍㄚˊ ㄦˇ ㄆㄣˊ ㄉㄧˋ 地名。位于新疆北部,天山以北和阿爾泰山間的盆地,俗稱為「北疆」。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面積約三十八萬平方公里,高度約在六百至一千五百公尺之間。中部為沙漠,周圍多綠洲,草原較廣,畜牧業發達。 德語 Dsungarei |
準噶爾盆地 | 準噶爾盆地 Zhǔngá ěr Péndì 新疆北部阿爾泰山、天山之間的略成三角形的盆地,面積2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撥500米。盆地中部為沙漠,盆地南緣為新疆重要農業區——瑪納斯墾區。煤、石油儲藏豐富辭典解釋準噶爾盆地 zhǔn gá ěr pén dì ㄓㄨㄣˇ ㄍㄚˊ ㄦˇ ㄆㄣˊ ㄉㄧˋ 地名。位于新疆北部,天山以北和阿爾泰山間的盆地,俗稱為「北疆」。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面積約三十八萬平方公里,高度約在六百至一千五百公尺之間。中部為沙漠,周圍多綠洲,草原較廣,畜牧業發達。 |
坦噶尼喀湖 | 坦噶尼喀湖 Tǎngāníkā Hú 坦桑尼亞西部和扎伊爾東部的一個大淡水湖,長 720 公里,寬 48—70 公里,面積32.9千平方公里,最大深度 435 米(僅次于貝加爾湖) |
薩噶達娃節 | 1.藏族地區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在藏歷四月十五日。 |
達嚕噶齊 | 1.即達魯花赤。清時改譯此名。 |
準噶爾 | 清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因部族首領以綽羅斯為姓,故又名綽羅斯部。原游牧于天山北路塔爾巴哈臺東和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后以伊犁為中心,兼并其他三部,勢力擴大到天山南路。乾隆二十年(1755年)為清軍擊潰。 |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 辭典解釋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píng dìng zhǔn gé ěr huí bù dé shèng tú ㄆㄧㄥˊ ㄉㄧㄥˋ ㄓㄨㄣˇ ㄍㄜˊ ㄦˇ ㄏㄨㄟˊ ㄅㄨˋ ㄉㄜˊ ㄕㄥˋ ㄊㄨˊ 清高宗乾隆年間,平定新疆準噶爾及回部后,高宗命耶穌會教士郎世寧等人作得勝圖十六幅,稱為「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
喀什噶爾 | 辭典解釋喀什噶爾 kà shí gé ěr ㄎㄚˋ ㄕˊ ㄍㄜˊ ㄦˇ 地名。位于新疆省南疆的西部,為過去維吾爾族的首邑,有漢回兩城。漢城在南邊,稱為新城,今設疏勒縣;回城在北邊,稱為舊城,置疏附縣。二城隔烏蘭烏蘇河相望。地當蔥嶺之東,為我國極西邊防重鎮。 英語 Kashgar or Qeshqer (Chinese Kashi)? in the west of Xinjiang near Kyrgyzstan |
噶布倫 | 1.亦稱"噶倫"。亦稱"噶隆"。 2.藏語。舊西藏地方政府主管行政事務的官員,由清政府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挑選,具奏任命。 |
噶點兒 | 方言。猶賭咒。 |
噶廈 | 原西藏地方政府,由噶倫四人組成。1959年3月后解散。辭典解釋噶廈 gá xià ㄍㄚˊ ㄒㄧㄚˋ 西藏最高的行政機關,噶布倫議事的所在地。 英語 government of Tibet, dissolved in 1959 |
噶當派 | 喇嘛教派之一。"噶當",藏語意為"佛語教誡",認為一切佛語都是指導信徒修行的誡命,故名。十一世紀時,由西藏僧人仲敦巴創立。宋嘉佑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熱振寺傳法,逐漸形成一個派別,在十二﹑三世紀傳播甚廣。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別形成教典﹑教授﹑教誡三個支系。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創立格魯派(也稱新噶當派),此派遂并入格魯派。 辭典解釋噶當派 gá dāng pài ㄍㄚˊ ㄉㄤ ㄆㄞˋ 西藏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藏語 bka'gdams pa 的音譯。噶當,意為一切佛語都是對僧徒修習的指導。淵源于十一世紀阿底峽尊者,由其高足仲敦巴確立西藏的傳承。后分成教典、教授、教誡三派。對西藏佛教各宗影響頗大。至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吸收其教義,創立格魯派,亦稱新噶當派,噶當派和格魯派遂合而為一。 英語 Bkar-dgam-pa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 |
噶倫 | 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員。辭典解釋噶倫 gé lún ㄍㄜˊ ㄌㄨㄣˊ 西藏地方政府的內閣或閣員。噶倫系由一喇嘛、一俗官、二軍事長官所組成。 也稱為「噶布隆」、「噶布倫」、「噶隆」。英語 Tibetan government official, same as 噶布倫|噶布倫 |
瑪爾噶 | 蒙古語。帽子。 |
噶舉派 | 喇嘛教派之一。"噶舉",藏語意為"口授傳承",謂其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故名。又因該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稱"白教"。十一世紀時,由西藏僧人瑪爾巴創立。一傳彌拉惹巴,再傳達波拉結。該派以苦修為特色,曾融合噶當派教義,成為有勢力的教派。支系眾多,其中帕竹噶舉﹑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元明兩朝冊封,相繼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格魯派得勢后,噶舉派中僅止貢﹑噶瑪﹑達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勢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辭典解釋噶舉派 gá jǔ pài ㄍㄚˊ ㄐㄩˇ ㄆㄞˋ 西藏佛教主要宗派之一。藏語 bka'brgyud pa的音譯。噶舉,意為口傳。由于此派特別著重密法的修習,而這些密法又全靠師長口授,故稱為「噶舉派」。又本派的祖瑪爾巴、密勒日巴等在修法時都穿白布裙,所以也稱為「白教」。十一世紀時,由瑪爾巴創立,傳與密勒日巴等,密勒日巴又傳法給岡波巴,由岡波巴門下弟子建立六個支派,大多以其寺院取名,教義差別不大,主要是月稱派的中觀見,強調瑜伽苦修,以證得大手印為圓滿。是西藏現存的主要佛教支派之一。 英語 Geju (Tibetan: transmit word of Buddha)? sect of Tibetan Buddhist德語 Kagyü (Sprachw)? |
噶個點兒 | 辭典解釋噶個點兒 gá ge diǎnr (變)?gá ge diǎr ㄍㄚˊ ˙ㄍㄜ ㄉㄧㄢˇㄦ (變)?ㄍㄚˊ ˙ㄍㄜ ㄉㄧㄚˇㄦ 指打賭。 如:「你不相信今天會下雨?咱們不妨來噶個點兒。」 |
噶大克 | 辭典解釋噶大克 gé dà kè ㄍㄜˊ ㄉㄚˋ ㄎㄜˋ 城市名。西藏阿里的首府,位于印度河支流象泉河東岸,南通印度、尼泊爾,北通新疆和闐,西通伊朗、阿富汗,東達西藏中部、東部,為西陲交通要地,清光緒三十二年中英新訂藏印條約開為商埠。 也稱為「加托克」。 |
瑪爾噶 | 蒙古語。帽子。 |
斯多噶學派 | 辭典解釋斯多噶學派 sī duō gé xué pài ㄙ ㄉㄨㄛ ㄍㄜˊ ㄒㄩㄝˊ ㄆㄞˋ 古希臘羅馬時代哲學的一派。盛行于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前三世紀間,由芝諾(Zeno)?創始。混合早期希臘哲學、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思想,將哲學分成理則學、物理學和倫理學三部分,以倫理學為重心。主張德性高過一切,必須克己禁欲。 |
達嚕噶齊 | 1.即達魯花赤。清時改譯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