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字組詞 夔的詞語
夔字的常見組詞有:蟠夔紋、夔紋、夔龍、夔峽、龍夔、夔龍禮樂、夔門、夔鳳紋、夔龍紋、皋夔、鍾夔、鍾夔、夔頭、夔曠、后夔、夔臯、靈夔、伊夔、四夔、夔樂、鐘夔、皋夔稷契、姜夔、一夔一契、一夔、一夔足、一夔已足、首夔、山夔、蟠夔,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夔字的意思
kuí 1.古代傳說中一種形狀像龍而只有一足的動物。2.夔州,古地名,在今重慶奉節一帶。
含有夔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蟠夔紋 | 1.青銅器紋飾的一種。以盤曲的夔龍組成的圖案。盛行于殷和西周。 辭典解釋蟠夔紋 pán kuí wén ㄆㄢˊ ㄎㄨㄟˊ ㄨㄣˊ 夔,像龍形的獨腳獸。蟠夔紋指古代青銅器、玉器等器物上屈曲纏繞的裝飾花樣。 |
夔紋 | 辭典解釋夔紋 kuí wén ㄎㄨㄟˊ ㄨㄣˊ 一種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的青銅器紋飾。夔是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 |
夔龍 | 1.相傳舜的二臣名。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書.舜典》:"伯拜稽首,讓于夔龍。"孔傳:"夔龍,二臣名。"唐杜甫《奉贈蕭十二使君》詩:"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后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2.古器物上的夔龍紋飾。 辭典解釋夔龍 kuí lóng ㄎㄨㄟˊ ㄌㄨㄥˊ 商代及西周時期,在鐘鼎彝器上所刻鑄的夔和龍形的花紋。 相傳為舜的二臣名,夔是樂官,龍是納言之官。 |
夔峽 | 即瞿塘峽。 辭典解釋夔峽 kuí xiá ㄎㄨㄟˊ ㄒㄧㄚˊ 瞿塘峽的別稱。參見「瞿塘峽」條。 |
龍夔 | 舜時賢臣龍與夔的并稱。后泛指賢士。 |
夔龍禮樂 | 辭典解釋夔龍禮樂 kuí lóng lǐ yuè ㄎㄨㄟˊ ㄌㄨㄥˊ ㄌㄧˇ ㄩㄝˋ 夔、龍相傳為虞舜二臣,夔為樂官,龍為諫官。夔龍禮樂指可作為規范的禮樂制度。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二出》:「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
夔門 | 指瞿塘峽。因地當川東門戶,故稱。為長江三峽之一。 |
夔鳳紋 | 古代青銅器上的夔鳳形紋飾。也稱夔鳳。參閱《金石索.夔鳳豆》。 |
夔龍紋 | 古鐘鼎彝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紋飾。也稱夔紋。 |
皋夔 | 1.亦作"皐夔"。 2.皋陶和夔的并稱。傳說皋陶是虞舜時刑官﹐夔是虞舜時樂官。后常借指賢臣。 |
鍾夔 | 指精辨樂音的人。 |
鍾夔 | 指精辨樂音的人。鍾﹐春秋時鍾子期﹔夔﹐舜樂正。 |
夔頭 | 夔為舜樂官。唐韓會﹑崔造﹑盧東美﹑張正則善音樂,自以為有王佐之才,號為四夔。韓會在四人中居首,故稱夔頭。 |
夔曠 | 夔與師曠的并稱。夔,舜時樂官;曠,春秋晉樂師。 |
后夔 | 人名。相傳為舜掌樂之官。 |
夔臯 | 1.亦作"夔皋"。 2.夔和皋陶的并稱。夔,舜時樂官;皋陶,舜時刑官。兩人居官皆有政績。后因以借指賢明的輔弼大臣。 |
靈夔 | 傳說中的奇獸。 |
伊夔 | 伊尹和夔的合稱。 |
四夔 | 夔,舜時賢臣,舜命以為典樂之官。見《書.舜典》。后因將同時而賢能出眾的四人美稱為"四夔"。 |
夔樂 | 借指廟堂雅樂。夔為舜時樂官,故稱。 |
分類查看組詞
夔字組詞(2個字)
夔紋
夔龍
夔峽
龍夔
夔門
皋夔
鍾夔
鍾夔
夔頭
夔曠
后夔
夔臯
靈夔
伊夔
四夔
夔樂
鐘夔
姜夔
一夔
首夔
山夔
蟠夔
龍夔
靈夔
伶夔
夔頭
夔鼓
夔曠
夔子
夔律
夔契
夔跜
夔牙
夔魖
夔襄
夔峽
夔府
夔卨
夔魍
夔樂
夔皋
夔夔
夔門
夔龍
夔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