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字組詞 旄的詞語
旄字的常見組詞有:節旄、羽旄之美、擁旄、節旄、白旄黃鉞、旄氈、顛旄、騂旄、黃旄、雲旄、旄頭、旌旄、旄鉞、設旄、旄騎、犛旄、骍旄、旄車、氛旄、白旄、白旄黃鉞、擁旄、旄節、蜺旄、竿旄、羽旄、設旄、星旄、旄馬、云旄,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旄字的意思
含有旄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節旄 | 節旄 jiémáo 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 節旄盡落。——《漢書·李廣蘇建傳》辭典解釋節旄 jié máo ㄐㄧㄝˊ ㄇㄠˊ 系于竿首的牦牛尾,為天子賜給使者的信物。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
羽旄之美 | 羽旄之美 yǔmáozhīměi 裝飾著羽毛的旗子飄動的狀觀景象。這里指君王的儀仗。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百姓聞王車馬之聲,見羽旄之美。——《孟子·梁惠王下》 |
擁旄 | 擁旄 yōngmáo 古代武官持旄節專制一方 擁旄萬里。——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辭典解釋擁旄 yǒng máo ㄩㄥˇ ㄇㄠˊ 旄,竿首以牦牛尾為飾的軍旗,用以指揮作戰。擁旄指掌握兵權,統率軍隊。 南朝梁.虞羲〈詠霍將軍北伐〉詩:「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 唐.裴铏《昆侖奴》:「主人擁旄,逼為姬仆。」 |
節旄 | 節旄 jiémáo 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 節旄盡落。——《漢書·李廣蘇建傳》辭典解釋節旄 jié máo ㄐㄧㄝˊ ㄇㄠˊ 系于竿首的牦牛尾,為天子賜給使者的信物。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
白旄黃鉞 | 辭典解釋白旄黃鉞 bái máo huáng yuè ㄅㄞˊ ㄇㄠˊ ㄏㄨㄤˊ ㄩㄝˋ 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后用來比喻發兵出征。《孤本元明雜劇.智降秦叔寶.第一折》:「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鉞,平定兩京。收天下僭亂煙塵,勦四海奸雄賊子。」 英語 white banner and yellow battle-ax (idiom)?; refers to military expedition |
旄氈 | 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 |
顛旄 | 指頭發。旄,通"毛"。 |
騂旄 | 1.亦作"骍毛"。 2.赤色的牛。古代重要盟會時所用牲。 辭典解釋骍旄 xīng máo ㄒㄧㄥ ㄇㄠˊ 赤紅色的牛。古代天子與諸侯或諸侯間訂盟時常用此做祭品。《左傳.襄公十年》:「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骍旄之盟。」也作「骍毛」。 |
黃旄 | 黃色旗號。 |
雲旄 | 見"云髦"。 |
旄頭 | 1.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辭典解釋旄頭 máo tóu ㄇㄠˊ ㄊㄡˊ 帝王衛士所持的旗。 《后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傳》:「承制設壇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理兵,乘鸞輅九旒旄頭羽騎。」 擔任先驅的騎兵。《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羿為旄頭,宋萬為式道候。」《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賜東海王彊虎賁、旄頭、鐘虡之樂。」也作「旄騎」。 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為白虎七宿之第四星。 《漢書.卷二六.天文志》:「昴曰旄頭,胡星也,為白衣會。」 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
旌旄 | 1.軍中用以指揮的旗子。 2.泛指旗幟。 3.借指官兵。 辭典解釋旌旄 jīng máo ㄐㄧㄥ ㄇㄠˊ 用來指揮軍隊的旗幟。 唐.李頻〈陜府上姚中丞〉詩:「關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旄。」 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一出》:「牢騷,刁斗宵嚴,羽書傍午,霜風破裂旌旄。」 借指官兵、軍隊。 唐.杜甫〈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秦山當警蹕,漢苑入旌旄 。」 |
旄鉞 | 白旄和黃鉞。借指軍權。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蔡沈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 辭典解釋旄鉞 máo yuè ㄇㄠˊ ㄩㄝˋ 旄與鉞。為將帥領統權柄的代表。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 |
設旄 | 謂在旗幟上裝飾上牦牛尾。 |
旄騎 | 1.即旄頭。 辭典解釋旄騎 máo qí ㄇㄠˊ ㄑㄧˊ 擔任先驅的騎兵。《后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出入法駕,鑾旗旄騎,陳置陛戟,然后輦出房闥。」也作「旄頭」。 |
犛旄 | 以牦牛尾為飾的旗。 |
骍旄 | 1.亦作"骍毛"。 2.赤色的牛。古代重要盟會時所用牲。 辭典解釋骍旄 xīng máo ㄒㄧㄥ ㄇㄠˊ 赤紅色的牛。古代天子與諸侯或諸侯間訂盟時常用此做祭品。《左傳.襄公十年》:「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骍旄之盟。」也作「骍毛」。 |
旄車 | 1.官名。春秋時掌兵車﹐從行。 |
氛旄 | 以氛氣為旄。 |
白旄 | 1.古代的一種軍旗。竿頭以牦牛尾為飾﹐用以指揮全軍。 2.喻出師征伐。 辭典解釋白旄 bái máo ㄅㄞˊ ㄇㄠˊ 古代一種軍旗。以牦牛尾置于竿首,用以指揮全軍。 《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
分類查看組詞
旄字組詞(2個字)
節旄
擁旄
節旄
旄氈
顛旄
騂旄
黃旄
雲旄
旄頭
旌旄
旄鉞
設旄
旄騎
犛旄
骍旄
旄車
氛旄
白旄
擁旄
旄節
蜺旄
竿旄
羽旄
設旄
星旄
旄馬
云旄
英旄
玄旄
文旄
素旄
庶旄
朱旄
旗旄
霓旄
旄山
旄幢
旄期
旄俊
旄狄
旄車
旄麈
旄人
旄端
旄星
旄象
旄騎
旄氈
旄敦
旄舞
旄旒
旄羽
旄丘
旄麾
旄馬
旄牛
旄纛
旄鉞
旄頭
旄旌
旄倪
旄節
牦旄
郡旄
黃旄
干旄
幡旄
顛旄
翠旄
采旄
秉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