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字組詞 浙的詞語
浙字的常見組詞有:浙江、東浙三黃、浙東、兩浙、浙贛鐵路、浙東學派、江浙、東浙三黃、二浙、浙江潮、浙閩丘陵、浙河、浙江抗英戰役、浙水、浙江省、浙江大學、浙東學派、浙本、浙西詩派、兩浙,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浙字的意思
zhè 1.浙江,古水名,就是現在的錢塘江,在今浙江省。2.指浙江省。3.姓。
含有浙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浙江 | 1.水名。即錢塘江。《莊子》作制河,《山海經》﹑《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作浙江,《漢書.地理志》﹑《水經》作漸江水。古人所謂浙漸,實指一水。參閱王國維《浙江考》。 2.省名。簡稱浙。在我國東部沿海。以境內錢塘江舊稱浙江得名。 辭典解釋浙江 zhè jiāng ㄓㄜˋ ㄐㄧㄤ 河川名。位于浙江省境內,由新安江及蘭溪會合而成,東流入海,其各段分別稱為桐江、富春江、錢塘江。因江流曲折如「之」字形,故也稱為「之江」。 省名。參見「浙江省」條。 英語 Zhejiang province (Chekiang)? in east China, abbr. 浙, capital Hangzhou 杭州德語 Zhejiang (chin. Provinz)? (Eig, Geo)?法語 Zhejiang |
東浙三黃 | 1.指黃宗羲及其弟宗炎﹑宗會。黃氏系浙東馀姚人,故稱。 |
浙東 | 辭典解釋浙東 zhè dōng ㄓㄜˋ ㄉㄨㄥ 浙江省浙江以東的地區。為清代寧、紹、臺、金、衢、嚴、溫、處等府地。 |
兩浙 | 1.亦作"兩浙"。 2.浙東和浙西的合稱。(1)唐肅宗時析江南東道為浙江東路和浙江西路,錢塘江以南簡稱浙東﹑以北簡稱浙西。宋代有兩浙路。地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夢四十韻》:"九霄難就日,兩浙僅容舠。"《宋史.太宗紀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兩浙諸州巫師。"《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世世靴從不斷,子孫出入金門。他是兩浙錢王子,吳越國王孫。"《二刻拍案驚奇》卷六:"至正末年,張士誠氣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吳﹑兩浙直拓至兩廣益州,盡歸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春江等為界分為浙東﹑浙西。兩浙指浙江省。郁達夫《兩浙漫游后記》:"統觀兩浙的山,當以自黃山西來的昱嶺山脈莫干山脈天目山脈為主峰。" 辭典解釋兩浙 liǎng zhè ㄌㄧㄤˇ ㄓㄜˋ 地理上浙東與浙西的合稱。錢塘江以南為浙東,以北為浙西。 |
浙贛鐵路 | 辭典解釋浙贛鐵路 zhè gàn tiě lù ㄓㄜˋ ㄍㄢˋ ㄊㄧㄝˇ ㄌㄨˋ 自浙江杭州,向西南經上饒、鷹潭、南昌、醴陵,至湖南株洲的鐵路線。全長九百四十七公里。東接京滬線,西接京廣線,為東部沿海區直達西南邊陲的重要鐵路。 |
浙東學派 | 1.宋時與程朱理學派對立的學派。包括金華學派﹑永嘉學派﹑永康學派。參見"金華學派"﹑"永嘉學派"﹑"永康學派"。 2.清初以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等為代表的史學派別。他們一般主張治學先窮經而求證于史,倡導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經致用的風氣。 辭典解釋浙東學派 zhè dōng xué pài ㄓㄜˋ ㄉㄨㄥ ㄒㄩㄝˊ ㄆㄞˋ 南宋時由浙東人組成的理學學派。主要有融合朱陸,主張經世致用,以呂祖謙為首的金華學派;有倡導事功,批評心性之學,以陳亮為首的永康學派;有重視社會政治,以葉適為首的永嘉學派。 清初由浙東人組成的史學學派。主要人物有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等人。重現史學價值,使與經學融通。 |
江浙 | 辭典解釋江浙 jiāng zhè ㄐㄧㄤ ㄓㄜˋ 江蘇與浙江。 英語 abbr. for Jiangsu 江蘇|江蘇 and Zhejiang 浙江 德語 (die Provinzen)? Jiangsu und Zhejiang (S, Geo)? |
東浙三黃 | 1.指黃宗羲及其弟宗炎﹑宗會。黃氏系浙東馀姚人,故稱。 |
二浙 | 宋代行政區劃浙江東路與浙江西路的合稱。轄地約當今浙江省全境及江蘇省·長江以南地區。 |
浙江潮 | 辭典解釋浙江潮 zhè jiāng cháo ㄓㄜˋ ㄐㄧㄤ ㄔㄠˊ 浙江省錢塘江口,兩岸有龕赭二山對峙,出海口略呈三角形,每當潮水來時,其浪潮聲勢均極為壯觀。 |
浙閩丘陵 | 浙江東半部、福建全省和廣東東部低山和丘陵的總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主要由花崗巖或火山巖組成。有武夷山、雁蕩山等風景名山。河流橫切山脈,形成峽谷急流。多河谷盆地和河口平原。海岸曲折,多天然良港和巖島。 |
浙河 | 即浙江。 |
浙江抗英戰役 | 鴉片戰爭中戰役之一。1841年9月,英軍進犯定海,葛云飛等三總兵苦戰犧牲,定海失陷。接著,英軍又攻占鎮海、寧波。道光帝派奕經率軍援浙。次年3月,奕經反攻寧波、鎮海失敗,英軍乘機攻陷慈溪、乍浦。由于浙江戰敗,道光帝決意妥協求和。 |
浙水 | 即浙江。 |
浙江省 | 簡稱“浙”。在中國東南部,臨東海。面積1018萬平方千米。人口4369萬(1995年)。明代置浙江布政使司(省級),清代為浙江省。省會杭州。大部為丘陵、山地,北部和沿海有平原。中國島嶼最多的省區。主要河流有錢塘江。亞熱帶濕潤區。經濟發達。主要有紡織、機械等工業,絲綢工業馳名中外。茶葉和毛竹產量均為全國第一,柑橘、桑蠶繭產量居全國前列。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都很發達。辭典解釋浙江省 zhè jiāng shěng ㄓㄜˋ ㄐㄧㄤ ㄕㄥˇ 省名。因有浙江流經其地而得名。東瀕東海,南界福建,西南界江西,西北界安徽,北界江蘇,面積一百零二點六四六平方公里,省會為杭州市。 簡稱為「浙」。英語 Zhejiang Province (Chekiang)? in east China, abbr. 浙 , capital Hangzhou 杭州 德語 Provinz Zhejiang (S)? |
浙江大學 | 中國以理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校址在杭州。創建于1897年,初名求是書院。后校名屢經變更,1928年改現名。設有應用數學、電機工程、化學工程、經濟學等系。 |
浙東學派 | 1.宋時與程朱理學派對立的學派。包括金華學派﹑永嘉學派﹑永康學派。參見"金華學派"﹑"永嘉學派"﹑"永康學派"。 2.清初以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等為代表的史學派別。他們一般主張治學先窮經而求證于史,倡導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經致用的風氣。 辭典解釋浙東學派 zhè dōng xué pài ㄓㄜˋ ㄉㄨㄥ ㄒㄩㄝˊ ㄆㄞˋ 南宋時由浙東人組成的理學學派。主要有融合朱陸,主張經世致用,以呂祖謙為首的金華學派;有倡導事功,批評心性之學,以陳亮為首的永康學派;有重視社會政治,以葉適為首的永嘉學派。 清初由浙東人組成的史學學派。主要人物有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等人。重現史學價值,使與經學融通。 |
浙本 | 即杭本。宋代杭州刊印的書本。詳"杭本"。 辭典解釋浙本 zhè běn ㄓㄜˋ ㄅㄣˇ 宋代經國子監校勘,在杭州雕印的書。其字體方整,刀法圓潤,為最佳的宋版書。 |
浙西詩派 | 清詩流派。發端于浙西詩人朱彝尊,形成于清代中葉。重要作家有厲鶚、符曾、汪沆等。作品大多寫文人的日常瑣事,力求風格“幽新”,喜用僻典和代替字。 |
兩浙 | 1.亦作"兩浙"。 2.浙東和浙西的合稱。(1)唐肅宗時析江南東道為浙江東路和浙江西路,錢塘江以南簡稱浙東﹑以北簡稱浙西。宋代有兩浙路。地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夢四十韻》:"九霄難就日,兩浙僅容舠。"《宋史.太宗紀二》:"﹝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禁兩浙諸州巫師。"《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世世靴從不斷,子孫出入金門。他是兩浙錢王子,吳越國王孫。"《二刻拍案驚奇》卷六:"至正末年,張士誠氣概弄得大了,自江南江北﹑三吳﹑兩浙直拓至兩廣益州,盡歸掌握。"(2)今浙江省以富春江等為界分為浙東﹑浙西。兩浙指浙江省。郁達夫《兩浙漫游后記》:"統觀兩浙的山,當以自黃山西來的昱嶺山脈莫干山脈天目山脈為主峰。" 辭典解釋兩浙 liǎng zhè ㄌㄧㄤˇ ㄓㄜˋ 地理上浙東與浙西的合稱。錢塘江以南為浙東,以北為浙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