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字組詞 荼的詞語
荼字的常見組詞有:如火如荼、荼毒、荼毗、鳩盤荼、秋荼密網、荊荼、殘荼、神荼鬱壘、殘荼、荼毒生靈、旃荼羅、鬱壘神荼、荼酷、荼蘼、荼炭、荼毒生民、鼽荼、靑荼、荼緩、胡荼辣國、秋荼、神荼、含荼、荼緩、荼錦、荼火、捋荼、菫荼、鳩槃荼、遭荼,還可以根據詞語的字數、字的位置、組詞是否為成語來分類查看組詞信息。
荼字的意思
tú 1.古書上指一種苦菜。2.古書上指一種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
含有荼字的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如火如荼 | 如火如荼 rúhuǒ-rútú 荼:開白花的茅草。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原來形容軍容盛大,現在用來形容氣勢旺盛、熱烈或激烈正是:如火如荼,軍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辭典解釋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ㄖㄨˊ ㄏㄨㄛˇ ㄖㄨˊ ㄊㄨˊ 比喻軍容壯盛浩大。參見「如荼如火」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八回》:「如火如荼,軍容何盛。」后亦形容氣勢或氣氛等的蓬勃、熱烈。《老殘游記.第一一回》:「鉤連上些人家的敗類子弟,一發做得如火如荼。」 近義詞風起云涌,洶涌澎拜英語 like wildfire (idiom)?, unstoppable德語 wie lodernde Flammen immer weiter um sich greifen (Adj)?, schwungvoll, stürmisch, ungestüm (Adj)?法語 comme des flammes qui font rage, battre son plein |
荼毒 | 荼毒 túdú 荼,一種苦菜;毒,螫人之蟲。吃苦菜,受傷害。比喻毒害,殘害罹其兇害,弗忍荼毒。——《書·湯誥》辭典解釋荼毒 tú dú ㄊㄨˊ ㄉㄨˊ 苦菜與螫蟲。比喻苦痛、毒害。 《文選.潘岳.寡婦賦.序》:「斯亦生民之至艱,而荼毒之極哀也。」 《紅樓夢.第七回》:「美酒羊羔,只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富貴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近義詞殘虐英語 torment, cruelty, great suffering德語 Qu?lerei (S)?法語 massacrer à plaisir |
荼毗 | 荼毗 túpí 佛教用語;指僧人死后火化辭典解釋荼毗 tú pí ㄊㄨˊ ㄆㄧˊ 梵語 Jhapita的音譯。意為火葬。參見「茶毗」條。 |
鳩盤荼 | 亦作“鳩槃荼”。 |
秋荼密網 | |
荊荼 | 見"荊舒"。 |
殘荼 | 猶殘害。 |
神荼鬱壘 | 上古傳說能制伏惡鬼的兩位神人,后世遂以為門神,畫像丑怪兇狠。辭典解釋神荼郁壘 shén shū yù lǜ ㄕㄣˊ ㄕㄨ ㄩˋ ㄌㄩˋ 神話傳說中的二位神明。參見「門神」條。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門神》:「門神皆甲胄執戈,懸弧佩劍,或謂為神荼、郁壘,或謂為秦瓊、敬德,其實皆非也。但謂之門神可矣。」 |
殘荼 | 猶殘害。 |
荼毒生靈 | 1.殘害人民。 辭典解釋荼毒生靈 tú dú shēng líng ㄊㄨˊ ㄉㄨˊ ㄕㄥ ㄌㄧㄥˊ 殘害人民。 明.屠隆《曇花記.第三二出》:「曹操,你當時翦滅王室,荼毒生靈,覷天子如小兒,辱公卿如奴隸,你今日英雄那里去了。」 英語 to torment the people (idiom)? |
旃荼羅 | 1.梵語。義譯嚴熾惡業。古印度種姓制度下社會地位最卑微的受壓迫最深的階層。 辭典解釋旃荼羅 zhān tú luó ㄓㄢ ㄊㄨˊ ㄌㄨㄛˊ 印度四級種姓以外的賤民。梵語ca??āla的音譯,為屠者、下姓之意。從事屠宰、除糞等工作。印度教徒視他們為不可接觸者,甘地則改稱為「上帝的孩子們」。其住處有特別的標志,而且均位于城外。《大唐西域記.卷三》:「命旃荼羅抉去其眼。」也作「旃陀羅」。 |
鬱壘神荼 | 二神名。傳說善治惡鬼,故舊時民間奉為門神。指桃符、春聯。 |
荼酷 | 慘重的苦難。 |
荼蘼 | 酴醿又稱,現常寫作荼縻、荼蘼。荼蘼為落葉灌木,以地下莖繁殖。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開花,凋謝后即表示花季結束,所以有完結的意思。“開到荼蘼花事了”出自宋王琪的《春暮游小園》辭典解釋荼蘼 tú mí ㄊㄨˊ ㄇㄧˊ 植物名。薔薇科懸鉤子屬,落葉小灌木。葉為羽狀復葉,柄上多刺,夏初開黃白色重瓣花。 也稱為「酴醾」。德語 Brombeeren 法語 Rubus rosifolius, framboisier d'Asie |
荼炭 | 涂炭。比喻極困苦的境地。荼,通“涂 ”。辭典解釋荼炭 tú tàn ㄊㄨˊ ㄊㄢˋ 比喻極痛苦。《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艱。」也作「涂炭」。 |
荼毒生民 | 同"荼毒生靈"。 |
鼽荼 | 受窒塞不通之苦。 |
靑荼 | |
荼緩 | 遲鈍;緩慢。 |
胡荼辣國 | 古國名。故地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島(KathiawarPen.)。國境甚大﹐物產富饒﹐沿海港口為古代東西方商舶所經。宋趙汝適《諸蕃志》有專條記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于1292年離中國西行后﹐曾到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