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么讀 三的意思

漢字 | 三 |
---|---|
讀音 |
|
注音 | ㄙㄢ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3 部外:2 |
異體字 | 叁 參 弎 ?? |
字形結構 | 獨體字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4E09 |
其它編碼 | 五筆:dggg 倉頡:mmm 鄭碼:cd 四角:10101 |
筆順編碼 | 111 |
筆順筆畫 | 一一一 |
筆順名稱 | 橫 橫 橫 |
三字的意思
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
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
3.姓。
三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三
sān ㄙㄢ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英語 three
德語 drei (3)? (Num)
法語 trois,3
三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三 sān
〈數〉
(1) (指事。本義:數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義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說文》
三,數名。——《廣韻》
二與一為三。——《莊子·齊物論》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
王三賜命。——《易·師》。荀注:“三者陽德成也。”
結恨三泉。——《后漢書·袁紹傳》。注:“三者數之小終。”
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易·需》
紀之以三。——《國語·周語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時套在犯人頸、手、足上的刑具);三節(農歷二月一日中和節、三月三上巳節、九月九日重陽節);三學(太學、武學、宗學;或指府學、州學、縣學);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頓);三腳貓(比喻虛有其名而無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時地方官署中吏役的總稱);三已(謂三度或多次罷官);三五(謂十五天;十五歲)
(4) 表示多數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魯仲連辭讓者三。——《戰國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5) 又如:三思臺(胸膛或心臟);三傳(指多知古事,有才學的人);三江(長江流經武漢地區附近的主流與支流等眾多水道的總稱);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為耦,三耦則六人)
詞性變化
◎ 三 sān
〈名〉
(1) 指歷中九宮的第三宮,即東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宮術謂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師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種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師)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傳說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氣(指天、地、人之氣);三極(三才,天、地、人);三儀(謂天、地、人);三靈(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時魯國宣公、成公、襄公三國君);三皇五帝(泛指遠古時代的帝王)
(5) 指三顆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詩·唐風·綢繆》
(6) 又如:三臺星(星官名。共六星。兩兩相比,稱上臺、中臺、下臺)
(7) 哲學用語。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以稱天地氣合而生萬物的和氣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語,指由精、神、氣三者混而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氣、神)
(8) 姓
常用詞組
三八三八婦女節,三八節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邊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長兩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蟲三從四德三寸不爛之舌三大差別三大發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廢三分鼎足三伏三綱五常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宮六院三姑六婆三顧茅廬三光三歸三國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緘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關系三角戀愛三角形三角債三角洲三腳架三教九流三軍三K黨三棱鏡三連冠三令五申三輪車三昧三門峽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載三朋四友三七開三親六故三親六眷三秦三秋三三兩兩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通三頭六臂三峽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鮮三弦三相電流三言兩語,三言兩句三元三月三災八難三只手三資
三字的辭典解釋
介于二和四之間的自然數。如:「二、三、四、五……」。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姓。如明代有三成志。
形第三位的。如:「這次比賽他得了第三名。」
表多數或多次的。如:「舉一反三」、「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三ㄙㄢˋsàn副屢次、再三。參見「三思」、「三復」等條。
三ㄙㄚsā同「仨 」。
康熙字典解釋
三【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畫:3畫,部外筆畫:2畫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法志》秦造參夷之誅。??與三同。
又《韻補》葉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葉今。叁。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三【卷一】【三部】
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凡三之屬皆從三。弎,古文三從弋。穌甘切文一重一
說文解字注
(三)數名。天地人之道也。陳煥曰。數者、易數也。三兼陰陽之數言。一下曰道立於一。二下曰地之數。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釋三之義。下釋三之形。故以於文二字別言之。於文一耦二爲三。成數也。此依韻?所引。韻?多據鍇本。今鍇本又非舊矣。耦、各本作偶。今正。二下曰從一耦一。以一儷一也。此曰一耦二爲三。以一儷二也。今又皆脫一字。三畫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謂之成數。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過三。凡三之屬皆從三。穌甘切。古音在七部。
(弎)古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