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怎么讀 作的意思

漢字 | 作 |
---|---|
讀音 |
|
注音 | ㄗㄨㄛˋ |
部首 | [亻] 單人旁 |
筆畫 | 總筆畫:7 部外:5 |
異體字 | ? 乍 胙 ?? ??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4F5C |
其它編碼 | 五筆:wthf 倉頡:oos 鄭碼:nmid 四角:28211 |
筆順編碼 | 3231211 |
筆順筆畫 | ノ丨ノ一丨一一 |
筆順名稱 | 撇 豎 撇 橫 豎 橫 橫 |
作字的意思
1.勞動;勞作:精耕細作。作息制度。
2.起:振作。槍聲大作。
3.寫作;作品:著作。佳作。
4.假裝:作態。裝模作樣。
5.當作;作為:過期作廢。
6.進行某種活動:同不良傾向作斗爭。自作自受。
7.同“做”。
[zuō]作坊:小器作。
作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作
zuò ㄗㄨㄛˋ
起,興起,現在起:振作。槍聲大作。 從事,做工:工作。作息。作業。 舉行,進行:作別(分別)。作亂。作案。作戰。作報告。 干出,做出,表現出,制造出:作惡(è)。作弊。作梗。作祟。作態。作色。作為。作難。作奸犯科(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當成,充當:作罷。作保。作伐(做媒人)。作壁上觀(人家交戰,自己站在營壘上看,喻坐觀別人成敗)。 創造:創作。寫作。作曲。作者。 文藝方面的成品:作品。不朽之作。 同“做”。 舊時手工業制造加工的場所:作坊。 從事某種活動:作揖。作弄。作死。英語 make; work; compose, write; act, perform
德語 etw.,jdn. ansehen, etw. (für jdn.)? nehmen, machen, tun (V)
法語 faire,appara?tre,rédiger,ouvrage,oeuvre,considérer comme
作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作 zuō
〈名〉
(1) 作坊,手工業工場 [workshop]
明帝方修宮室而節氣不合,…而 禮徑至所作,不復重奏,稱詔罷民。——《三國志·魏志》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
(2) 另見 zuò (除作坊外,其余都讀 zuò )
基本詞義
◎ 作 zuò
〈動〉
(1) (會意。從人,從乍。人突然站起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人起身)
(2) 同本義[get up]
作,起也。——《說文》
明兩作。——《易·離》
作其即位。——《書·無逸》
與子偕作。——《詩·秦風·無衣》
或作而行之。——《考工記》
凡作民。——《周禮·士師》
三獻作止爵。——《儀禮·特牲禮》
后圣有作。——《禮記·禮運》
而后作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舍瑟而作。——《論語·先進》
客作而辭。——《禮記·少儀》
如日出時,眠者皆作。——宋· 蘇軾《畫佛贊》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作止(作息;起居)
(3) 起來;開始工作 [rise; do; make]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樂府詩集》
蚤作而夜思。——唐· 柳宗元《送董邵南序》
往來種作。——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唐·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又如:作力(出力;使力);作本(務農);作苦(耕作辛苦);作一(勞動專一);作牧(畜牧,放牧);作劇(勞作勤苦);作勞(勞作,勞動);作甚(做什么)
(4) 產生,興起 [arise]
包犧氏沒, 神農氏作。——《易·系辭下》
周秦之際,諸子并作。——《論衡》
由湯至于 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孫丑下》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
天油然作云。——《孟子》
堅冰作于履霜,尋木起于蘗栽。——漢· 張衡《東京賦》
濃霧半作半止。——《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又如:作興(興起);作師(興興);作病(發生疾病,致病);作見(出現;顯現);作逆(作亂,造反);作賊(造反);作緣(發生瓜葛、聯系)
(5) 做;創制;制作;從事某種活動 [do; make]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后漢書·張衡傳》
作結繩而為罔罟。——《易·系辭下》
為楚王作劍。—— 晉· 干寶《搜神記》
吾為楚王作劍。
汝父為楚王作劍。
作二鐵板。——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又如:作茶(制茶);作治(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作黍(做黍米飯);作煩(制造麻煩,添麻煩);作釁(制造事端);作景(為難,作梗);作對頭(與人為敵、為難)
纖纖作細步。——《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生人作死別。
故作不良計。
作推敲之勢。——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6) 寫作,創作 [compose]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列傳》
仲尼卮而作《春秋》。—— 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唐· 王勃《滕王閣序》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唐· 白居易
(7) 《與元九書》
作敲字佳矣。——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宋· 王安石《傷仲永》
令作詩。
屬予作文以記之。——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又如:作古作故(不依舊規,自創先例);作述(創作傳述)
(8) 振作 [boost]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孟子·告子下》
一鼓作氣。——《左傳·莊公十年》
又如:作氣(振作勇氣);作強(產生強勁之力)
(9) 假裝,裝出 [feign]。
如:作面子(裝點面子);作喬(裝假,裝模做樣);作筏子(做樣子);作張作致(裝模作樣);作軌(作為規范);作喜(變作笑臉,露出喜色)
(10) 充當 [work as]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論語》
又如:做冰(做媒人);作霖(充作救旱之雨。后指降甘霖或下雨);作小(做小。與人為妾);作眼(做眼線);作甘(做救旱甘霖)
(11) 當作 [serve as]
青春作伴好還鄉。——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老大嫁作商人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有風既作飄飖之態。——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又如:作傍(當作靠山;作依托);作外(當作外文,見外);作做(當作,算作)
(12) 建筑 [build]
將有作。——唐·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作亭者誰。——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又如:作邑(建筑都城);作洛(另建新都);作土(積土堆壘以御敵)
(13) 發出音響,演奏 [play]
樂將作。——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又如:作倡(演奏音樂或表演歌舞);作健(成為強者。謂奮發稱雄)
(14) 生出,長出來 [begin to grow; come into being]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詩·小雅·采薇》
又如:作花(長出花蕾;開花);作谷(田里生長著的谷物);作肉(方言。長肉)
(15) 培育,造就 [culture]
亦惟助宅天命,作新民。——《書·康誥》
又如:作育(造就培養);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風易俗);作養(培養,培育);作誨(教誨,訓導)
(16) 擔任 [assume the office of ]
伯禹作司空。——《書·舜典》
又如:作縣(當縣官);作吏(擔任官職);作賓(擔任太子賓客職務);作游(謂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作邑(當縣令)
(17) 發生,發作 [occur;break out]
凍風時作。——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作則飛沙走礫。
此疫作也。——清· 方苞《獄中雜記》
(18) 發出,放射 [emit;give out]
泠泠作響。——吳均《與朱元思書》
振奮作聲。——《聊齋志異·促織》
有作其芒。——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百千齊作。——《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19) 發動 [start;launch]
一夫作難而匕廟隳。——漢· 賈誼《過秦論》
(20) 像;似(唐宋時期出現的) [be similar; like]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宋·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1) 通“詛”( zǔ)。咒詛[curse;damn]
侯作侯祝。——《詩·大雅·蕩》
下作之地,上作之天。——《管子·輕重己》。俞樾云:“兩作字讀為詛,古字通用。”
詞性變化
◎ 作 zuò
〈名〉
(1) 作品;文章 [work]
臨摹舊作。——蔡元培《圖畫》
理想派之作。
又如:遺作;譯作;新作
(2) 事情,事業 [affair]
利用為大作。——《易·益》
毋以小謀敗大作。——《禮記·緇衣》
(3) 措施;辦法 [measure]
作有利于時,制有便于物者,可為也。——《后漢書》
(4) 另見 zuō
作字的辭典解釋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為、當。如:「認賊作父」。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名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ㄗㄨㄛˊzuó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ㄗㄨㄛzuō 名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動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康熙字典解釋
作【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畫:7畫,部外筆畫:5畫
〔古文〕胙??《唐韻》則洛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臧入聲。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
又振也。《書·康誥》作新民。
又造也。《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詩·鄘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
又爲也。《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
又始也。《詩·魯頌》思馬斯作。
又坐作。《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
又將作,秦官名。《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
又作猶斮也。《禮·內則》魚曰作之。《註》謂削其鱗。
又汨作,逸書篇名。
又姓。漢涿郡太守作顯。
又與詛同。怨謗也。《詩·大雅》侯作侯祝。
又《集韻》《韻會》《正韻》??子賀切,音佐。《後漢·廉范傳》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無襦,今五袴。《韓愈詩》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君去問方橋,方橋如此作。今方音作讀佐。俗用做。
又《韻補》葉總古切,音阻。《韓愈·處州孔子廟??》惟此廟學,鄴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又葉子悉切,音卽。《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琳·客難》太王築室,百堵俱作。西伯營臺,功不浹日。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作【卷八】【人部】
起也。從人從乍。則洛切〖注〗胙、??,古文。
說文解字注
(作)起也。秦風無衣傳曰。作、起也。釋言、穀梁傳曰。作、爲也。魯頌駉傳曰。作、始也。周頌天作傳曰。作、生也。其義別而略同。別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義一也。有一句中同字而別之者。如小雅作而作詩箋云。上作、起也。下作、爲也。辵部曰。迮迮、起也。然則作迮二篆音義同。古文假借乍爲作。從人。乍聲。則洛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