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怎么讀 爾的意思

漢字 | 爾 |
---|---|
讀音 |
|
注音 | ㄦˇ |
部首 | [爻] 爻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4 部外:10 |
異體字 | 濔 尒 尓 爾 ?? ?? ?? ?? ?? 薾 邇 |
字形結構 | 上下結構 |
簡體字形 | 爾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23E |
其它編碼 | 五筆:gwmq|gwmr 倉頡:mfbk 鄭碼:aooo 四角:10227 |
筆順編碼 | 13425234343434 |
筆順筆畫 | 一ノ丶丨フ丨ノ丶ノ丶ノ丶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 撇 點 豎 橫折鉤 豎 撇 點 撇 點 撇 點 撇 點 |
爾字的意思
同“爾”。
爾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爾
ěr ㄦˇ
◎ 同“爾”。
英語 you; that, those; final particle
德語 Variante von 爾 , 爾 (Adv)?,daher, somit (Adv)?,so, auf diese Weise (Adv)
法語 ainsi,comme ?a,tu (arch.)?,(phonétique dans les noms)?
爾字的詳細解釋
爾字的辭典解釋
第二人稱代名詞,相當于「汝」、「你」。如:「爾虞我詐」。《詩經·衛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此、這個。《禮記·檀弓上》:「夫子何善爾也?」
如此、這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妹一兒也,何苦乃爾。」
形此、這。如:「爾后」、「爾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語。」
副表示程度,相當于「如此的」、「這樣的」。《孟子·告子上》:「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唐·李白〈戰城南〉:「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助語尾助詞,無義。《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
如此、而已。如:「不過爾爾」。《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爾。」
位于句末,表示肯定的意思。《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同「矣 」。
表示疑問的語氣。《公羊傳·隱公元年》:「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同「乎 」。
康熙字典解釋
爾【巳集中】【爻部】 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10畫
《唐韻》兒氏切《集韻》《韻會》忍氏切,??音邇。《說文》麗爾,猶靡麗也。本作??。從冂從?,其孔?,尒聲。此與爽同意。
又《玉篇》爾,汝也。《書·大禹謨》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
又《禮·檀弓》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註》爾,語助。《廣韻》尒義與爾同。詞之必然也。
又譍詞。《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諾諾復爾爾。《世說》聊復爾耳。
又同邇。《詩·大雅》戚戚兄弟,莫遠具爾。《箋》爾,謂進之也。《疏》邇是近義,謂揖而進之。《儀禮·少牢饋食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右之。《註》爾,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註》爾,亦近也。
又《前漢·藝文志》爾雅三卷二十篇。《註》張晏曰:爾,近也。雅,正也。
又《集韻》乃禮切,音禰。《集韻》本作濔。滿也。
又一曰爾爾,衆也。
又《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註》爾華,盛貌。《釋文》爾,乃禮反。
又《爾雅·釋草》綦,月爾。《疏》綦,一名月爾,可食之菜也。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爾【卷三】【?部】
麗爾,猶靡麗也。從冂從?,其孔?,尒聲。此與爽同意。兒氏切
說文解字注
(爾)麗??、逗。猶靡麗也。麗爾古語。靡麗漢人語。以今語釋古語、故云猶。毛傳云。糾糾猶繚繚也。摻摻猶纖纖也。是此例也。後人以其與汝雙聲。假爲爾汝字。又凡訓如此、訓此者皆當作尒。乃皆用爾。爾行而尒廢矣。從?。句。?、其孔??。依韻會訂。冂莫狄切。幎其外也。??猶歷歷也。從尒聲。兒氏切。周時在十五部。漢時在十六部。此與爽同意。爽之從大。猶爾之從冂。惟爽不諧聲耳。